小学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2022-12-06 07:24:2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4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800字五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篇一

  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想法,多半源于它的名声:大家都在讨论、前辈都在推荐。 在一次整理图书时,炳睿把这本书给我,于是看了起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青年时富有干劲、领导力,带领一群年轻人披荆斩棘来到马孔多,规划街道、发展经济……但在吉普赛人来了以后,对他眼中的科学沉迷到走火入魔,一心想找到炼金术,从而与世界渐行渐远,不久走入孤独阴霾,最终疯癫而终。 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年轻时满腔热血闹革命,愈败愈战、愈战愈勇……直到战争僵持至中年,他在战争中迷失自己,感觉不到战争的意义与自己的初衷,感觉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变成自己梦想反对的人,于是选择开枪自杀,但是奇迹般活下来了,却深陷孤独,最后避世。

  何塞·阿尔卡蒂奥本来对科学有着很大兴趣,但是敌不过自己的欲望,之后离家出走,回家之后,不顾家人反对,与丽贝卡结婚,最重被枪杀身亡。 他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在战争中被权力所迷失,成为马孔多最残暴的统治者,最终被枪毙。 阿尔卡蒂奥的兄弟奥雷里亚诺·何塞继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爱上自己姑妈—阿玛兰妲,不被允许后参军,乱死军中。 最后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财产,编造谎言敷衍母亲,不过意外获得了乌拉苏尔藏下的金币一番放纵淫乐只够被窃取金币的人杀死。

  其次简介下非常具有特点的几名女性。 首先是家族第一辈乌拉苏尔,一个而富有无活力、干劲的女人,她通过买糖果小动物挣钱,从而使整个家族由足够多的经济来源。 并且个性、明辨是非,在阿尔卡蒂奥残暴统治马孔多时,出面教训他。 敢于斗争,在奥里雷亚诺上校被囚禁在马孔多时,表现出来屈服的精神。

  她的孤独体现在晚年时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强地企图融入遗忘她的子孙世界,在见证家族由盛至衰后死去,她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最讴歌赞颂的人物,她勤劳勇敢、善良、富有热情,又坚贞不屈,是布恩迪亚家族以及整篇小说的顶梁柱。 再次是家族最后的女性,阿玛兰旦·乌拉苏尔,充满活力、富有干劲的她从布鲁塞尔回来之后,看见家族荒废,准备重新整理家业,但在丈夫走后,抵不过孤独的她和侄子寻欢作乐,在生下家族最后的子嗣后,大出血而死。

  纵观整个家族,都跟孤独做过斗争,却没有一个人战胜过孤独。 同时,每个人孤独的来源时不同的。 男性这边,阿尔卡蒂奥类型向外,但是输给了自己的欲望。 奥雷里亚诺型沉稳,献身政治,但战胜不了_而不入孤独。 女性这边富有活力的乌拉苏尔型抵不过外界沉重氛围带来的孤独。 蕾梅黛丝型开朗阳光,但是都没有改变现实而逝世。 最终,历经沧桑的布恩迪亚家族从马孔多消失。

  《百年孤独》写出每一种人的孤独,却从不让任何一个人走出这种孤独。 最后的赋有家族所有优点的人在出生时也被蚂蚁吃掉,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充斥悲伤气氛的小说。 但它有很多非常阳光的场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青年时开创马孔多,在一个下午给孩子们上物理课、另一个下午带孩子们摸冰块。 乌拉苏尔在修建家族大宅时的充满无尽的活力,小蕾梅黛丝婚礼上,大方的举止。 奥雷里亚诺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诺骨牌……这都是很温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可是只能用一个词衔接下一句:好景不长。 那又是什么样的沉沦才可以使这群人堕入那样的孤独?

  总的来说,外向的男人战胜不了内心的欲望而孤独,内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强大而孤僻。 活力四射的女人经不起世界孤独的氛围,藏事于心的女人最能被内心藏匿。 作者写出了不同人孤独,又很公平给出他们不同的阳光。 阿尔卡蒂奥富有力量、勇气拿起猎枪抵抗。 奥雷里亚诺深沉、执着不被世事蒙蔽。 乌拉苏尔勤劳,有活力,热情、有爱心。 阿玛兰旦关爱子孙。 蕾梅黛丝拥有脱俗阳光。 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独作为他们的结局,但读书还是会很公平的认为作者不公平。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他认为当我们有一天面见上帝,上帝问我们有什么作为,我们便可以将此书呈给上帝了。 借用陀氏的话,当有一天我们见上帝,上帝问我们的想象力在哪儿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把这本书拿出来,并说,这就是我们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欢这本书,在一个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结局,重读,待续……

  百年孤独读后感篇二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我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 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 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 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这是本没有爱情却非常浪漫的书。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好……这里面包括了人类一切可以抵抗孤独的办法,如果有充满爱心的无聊人士,完全将这本书变成工具书,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有效办法》,换上蓝色白色的书皮,写好书腰,用大号字体和一点五倍行间距印刷,放在当当或者卓越的首页进行热卖推荐。

  想来应该卖的比《百年孤独》好许多才多。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 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 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 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阳光也有雨水,有爱情也有孤独。 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写一本书,做一次爱,去一个好地方,爱一个好姑娘,赚一百万以后再赚一千万……这些都不错,但不要把这些变成抵抗孤独的武器。 不不不,各种各样的体验都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作为战斗的筹码白白被牺牲掉。 孤独无法抵抗,孤独无法遗忘,孤独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孤独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孤独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

  孤独随时出现,我们能够怎么办?那就附和它笑几声罗。 仔细想来,它并不是什么残酷的敌人,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而且将不离不弃陪伴到死神来到。 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它督促我们体验人生,它使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它让我觉得许多东西值得试试看去争取,也让我觉得许多玩意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动在我的血铭刻进我的骨,它时而让我活的热烈,时而让我安静无奈——但我很高兴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无法改变的结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场必输无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但同时不会遗忘自己是谁:请容许我介绍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篇三

  在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脸庞似乎有些发热——太自不量力了。 就好象用一只最渺小卑微的手去触摸一个最伟大的灵魂——我毫无理由对这位名垂千古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评价,我只能说,这是一篇小小的读后感。

  拉丁美洲古老的沿海村庄、神秘瑰丽的印第安传说,和一位聪慧而慈祥的外祖母,正是这些最纯朴原始的因素构成了马尔克斯的童年,也构成了《百年孤独》最深处的灵魂。 人们仿佛是从《百年孤独》才开始重新发现拉丁美洲的美丽与神奇。 因为在这里,文字在魔幻而绚丽的面纱后隐藏着一位拉美作家注视本土的热忱的眼睛。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有史以来最伟大文人的代表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 正因如此,马尔克斯成为了的一个没有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引起激烈争议的作家。 也正是这个人所共重的马尔克斯,用他无羁然而绚丽的想象为我们构造出了一个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世界。

  毫无疑问,《百年孤独》所以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同它强烈的魔幻色彩是分不开的。 在过多的强调与重视理性的时代,书中那随心所欲的描述,严肃的夸张,以及那莫可名状的神秘的命运,无一不使读者对其充满了惊喜与向往。 马尔克斯对人类天性中的孤独感进行了深刻的、前所未有的描绘。 主人公们孤僻的神情、倔强而随心所欲的性格,以及内心深处那从未停止过的激烈冲突与挣扎,使手中紧握着这本书的读者呼吸也急促了,心灵的震撼更是无可描述。 那从初生之时起便深深蜇伏在心底的、对孤独天性的向往、对原始自然的肉 欲般的渴求,以及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和不可名状的新事物的深深的恐惧,全数冒失地挣扎着要浮出水面、翻江倒海了。

  回到书中,从智慧而执著的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被绑到橡树上那一刻开始,直至这个家族中的一个因爱情而受孕的婴儿的死亡,这片在忧郁中喧嚣了一百年的土地终于回复了最原始的宁静。

  而在这百年家族的历史中,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由始至终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那就是乌苏娅。 这个矮小、坚韧、有着完美性格的女人。 毫无疑问,她是这个家族在物质、精神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柱。 在初期,她曾那样雄心勃勃地要使布恩蒂亚家族强大并兴盛;而到了末期,她又徒劳却乐观地要复兴这架因腐朽而吱吱作响的庞大机器——只有她才拥有这样的精神与力量,也只有她,了解并爱着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

  很明显,整书中仅有的几个性格坚毅勇敢,思维逻辑正常的人(如乌苏娅、雷蓓卡)都是同布恩蒂亚家族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因此,可以说使这个庞大的“疯人院”日渐走向毁灭的,并不是战争、斗鸡,也不是淫 荡的女人以及那些令阿卡迪奥们心醉神迷的异想天开的事业,而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孤独。 似乎,他们的悲剧是在最初始的时候就早已命定了的。

  马贡多就如一座孤独的小岛在与世隔绝的沼泽上径自漂荡。 外界的每一样新鲜事物都令这儿的居民们惊奇而恐惧;好似不属于这个地球的吉卜塞人墨尔基阿德斯在这个家族的不断出现(不管是开始的实体还是后来的灵魂),指引了家族中的几代人在银匠工作间的沉迷;养女雷蓓卡与老姑娘阿玛兰塔的坎坷、多厄的爱情;家族中一再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在狂乱激情掩饰下的乱 伦;因与情 妇的纵情酒色而导致牲畜的疯狂繁殖;香蕉园工人被政府军成批地屠 杀,尸体用火车载到海边去丢弃,从此以后,马贡多陷入了无休止的暴雨之中,以及,这个家族中最后一对情侣的真实而又迷茫的爱恋,等等等等……这一个个看似荒唐的情节,由始至终都在一种淡淡的悲伤而恐惧的氛围笼罩下被马尔克斯不动声色地讲述着,最终讲述成这样一部流芳后世的不朽名著。 直至今天,在我第N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即依旧感到庆幸。 如果我傺读到过这本书,如果我终生都与它错过,那么在我的生活里,将少了多么浓重而绚丽的一笔;在我的思想里,将缺了一场多么令人心悸的洗礼!

  我爱《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篇四

  历时6个月,把这本百年孤独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给我的感觉是好似神话,又好似昨天都有同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 一个家族的兴旺与衰败,从家族的第 一代到家族的z后一代,不断的重复着相似的命运。

  刚开始看这本书有点云里雾里。 搞不清剧情和人物关系。 后来百度了一下对大致剧情和人物有了了解。 有些人物关系还是搞不清。

  家族第 一代能自己开创新大陆,建立了马孔多。 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 是天才也是疯子,z终被绑在树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丰富多彩的人物。 何塞继承了这个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 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 年轻事跟着杂技团出去闯荡江湖后来回来了,以打猎为生。 z后被抢打死了。 是不是丽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个悬念。 上校则是冷酷孤独的性格。 发动了N场的战争z终都失败了。 被X次暗杀都没死成功。 17个儿子全部挂了。 z后孤独的做小金鱼直到死去。 他的世界,他的孤独没人能够理解。

  还有小说中的各位传奇女主,个个特点鲜明。 乌尔苏拉家里的第 一代女主,活了好几百岁,精明、能干富有洞察力。 知道家里发生的大部分事情。 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俩个人为了争,勾心斗角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毁了别人的一生。 终生孤独直到死去。 那位叫皮拉什么的占卜女人,不知道怎么描述她,她也算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人物把。 和何塞家族的各种人物有过接触或给过影响。

  还有哪位预言的法师梅尔基亚德斯似乎是这小说的导演,而那张羊皮纸就是早就已经写好了的剧本。 一切都是按照剧本的预期在发展着,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爱情的结晶是一个长了猪尾巴的小孩。 对于小说这是剧情,对于生活就是天意。 当看到那句译文时,我感到头皮一阵强烈的麻麻的感觉:家族第 一代被绑在树上,家族z后一代被蚂蚁吃掉。 看着这本小说,总感觉上面发生的事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 或许我们也在重复着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也在每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许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或许百年的孤独正是你我的孤独。 生命、生活、人性、伦 理、道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影子都应在了这本书上…

  从开始读这本书到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看红楼梦很像。 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点意思--剧情很精彩舍不得放下--似乎写的就是身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这样结束了,留下的是满脑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 一遍我看的有点迷糊,但是很精彩。 这是要怎样的大脑才能装下这本小说,并把他写出来?前几天新闻说作者逝世了,伟人一路走好!这本书不知道还会不会再看,也许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篇五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 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 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 裁政权的统治下。 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 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 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 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 读完书本,掩卷深思。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 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 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挑衅。 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小学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下一篇:关于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五篇800字
上一篇:百年孤独读书心得800字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