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红梅》原文_译文_赏析

2022-12-06 06:15:3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9

  《定风波·红梅》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它是北宋词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因读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作品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红梅》原文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 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 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2.慵:(yōng拥)懒。

  3.怜:爱惜。

  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5.小红:淡红。

  6.闲雅:文静大方。 闲,通“娴”。

  7.尚余:剩下。

  8.孤瘦:疏条瘦枝。

  9.随:听任,顺从。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11.沁:(qìn)渗入。

  12.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3.梅格:红梅的品格。

  14.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 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 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 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 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 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 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 “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 “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 “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 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 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 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 “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 “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 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 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 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 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 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下一篇:猜一个成语的有趣谜语大全
上一篇:纳兰性德《霜天晓角·重来对酒》原文_译文_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