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案)

2022-12-06 05:09:1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3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分类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分类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第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教学重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录像,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 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

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

(3)汇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

4.补充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 然后汇报说明。 

三、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数学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

快速学习法是日本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 恐怕这个经验教师最有体会,教师讲课时,为了向学生说明白,脑筋在紧张地活动,所讲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强化,并得到了整理,使其条理化、清晰化了。

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展开学习的。 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要求完全理解,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目录和提示,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猜测性地作“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 第一次通读可以检验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 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 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炼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讲授会明显地感到自己比第一次比较准确有条理。 接着再通读第二次,这次通读会获得更深的感受。 当你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你会讲得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起来,最后再来一次通读,可快速浏览,作一系统总结,感到知识都已清楚地反映在大脑之中。 经过三到四个回合的“自我讲授―通读、精读、粗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 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 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分类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下一篇:左右一年级数学上整册教案设计
上一篇:6和7的组成及其加减法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