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双方兵力分析(三国汉中之战双方兵力)

2022-12-06 01:43:3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14

  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战役之一,所以很多的人都会想知道汉中之战的一些具体情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中之战兵力比较吧!

  汉中之战兵力比较

  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 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敦,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

  参战将领有: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

  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 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汉中之战刘备使用的战术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经过充分策划和准备,率军避开防守严密的阳平关,悄悄南渡汉水支流沔水,沿南岸山地东进,一举占领了军事要地定军山。 刘备既有定军山,打开了益州通向汉中的门户,又威胁到阳平关曹军之侧翼,可谓占尽优势。 为了扭转劣势,夏侯渊被迫引阳平关之兵东移,与刘备争定军山。 为防刘备进军北上,曹军于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建营垒、修围寨、设鹿角。 刘备军早有所图,夜袭曹营,火烧南围鹿角,此乃《孙子》所说的"攻敌之所必救"。 夏侯渊命张合守东围,自引轻骑往救南围,不料此举中刘备调敌之计矣。 刘备军趁夏侯渊不在,急攻东围,并派黄忠领精兵埋伏东南 围之间险要地段。 刘备军急攻之下,张合独木难支,夏侯渊只好急回往救之,途中,落入黄忠埋伏之中。 位置居高临下的黄忠,以逸待劳,突然袭击行军中的夏侯渊军。 夏侯渊军猝不及防,战败溃逃,夏侯渊也死于乱军中。 此后,刘备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最后占据了汉中西部各重要险地。

  《孙子 军争篇》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定军山一役,刘备正是做到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才取得胜利。 战役初期由于错误地只把目光盯在阳平关,刘备军无法打开局面,长此下去,必然困顿疲惫,完全处于被动之势。 此时,他及时修改战略,先居险地,占领定军山,于是变被动为主动,由制于人变为制人,同时采用了合理的战术,通过攻敌之所必救来调动敌军,使敌军疲于奔命,最终以逸待劳,取得定军山一役的胜利。

  得知曹操亲率大军前来,"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 "他清醒认识到己方兵力虽处于劣势,却占尽了地利,何况曹军劳师袭远,补给线过长,在不得地利的情况下无法保证补给,必不能久战。 于是他利用有利的地形,扼守险要之地而不与之战,同时遣游兵袭扰曹军后方,劫其粮草,断其粮道,加速曹军补给极限的到来。 果然,曹军攻险不下,求战不能,粮食不继,以致军心涣散,兵无斗志,不时出现逃兵。 如此坚持一个月后,曹军不得不在"鸡肋"的暗号声中放弃汉中,撤回关内。 最终,整个汉中争夺战以刘备方全面胜利而结束。

  汉中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汉中争夺战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年(219年)五月,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 刘备方阵亡吴兰、雷铜、任夔等,曹操方阵亡夏侯渊、赵颙等,所以从阵亡将领来看,曹操的损失较大。 但刘备方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见战争过程中,刘备方的局势也不是很乐观。

  曹操方将领王平投降刘备。

  曹操撤退时,在汉中可控制的范围内,也将百姓迁走。

  刘备占领汉中全境后,派遣刘封、孟达乘胜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

  汉中之战,曹刘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刘备方参战将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谓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 然而这场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的战争,史书上却交待非常少,历代也少有对这场战争的战术评价。

下一篇:描述爷爷的学生作文
上一篇:关于中医岐伯的传奇故事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