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8大原则是什么(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库)

2022-12-05 23:56:0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历史选择题经常困扰着各位考生,好多同学都拿不了高分。 现在小编来告诉大家其实选择题答题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来看看你就知道了。

高考历史选择题8大原则

一、“正反并存类”

【例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启示】

题中出现了互相对立的两个动词“批评”和“称颂”,解答时如果忽视其中一个就容易误选。 排除这一干扰的做法是将其中一个动词所连带的内容进行转换,与另一个动词表达的内容保持一致。 如将题中“批评……”之后的内容转换为“因为……”,即转换为“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因为现实政治不如夏、商、周‘三代’,希望当代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这样调整之后就可以顺利得出答案为C项。

二、“情景假设类”

【例2】(2015·北京卷)“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启示】

对于此题,我们需要从背景材料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此题的背景材料中含有两个并列的假设句,将其翻译成白话文找出假设的内容,即“如果没有史实依据,虽是圣人亦不能写出《春秋》。 如果不了解某个人的事迹,虽是圣人也无法对其加以评价”。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解题的关键信息:《春秋》是依据史实写出来的,对《春秋》的评价是对这些史实的评价,由此可以推理出这段话体现了“言必有据”和“论从史出”两个原则,从而得出答案为B项。

三、“似是而非类”

【例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启示】

与前两类试题相比,解除“似是而非类”试题相对简单一些。 解除的方法是将比较混乱的文字进行梳理,得出具有逻辑性的结论,即解题过程就是依据材料排出佛儒道三教的地位顺序,然后做出选择。

四、“舍本逐末类”

【例4】(2014·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启示】

此题考查的“本”在背景材料中并没有直接体现,题干材料只是罗列了一些具体现象,而“现象”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提供信息,但又增加了筛查选项的难度。 解题时如果只集中精力与现象纠缠,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解除这一类试题的方法是将每一个选项与“现象”进行对应性分析。

A项中的“颠覆”和B项中的“破坏”两词与所学知识中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史实相悖,排除;D项实际上也是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C项。 排除此类干扰的关键是时刻牢记以“末”为据去探索“本”之所在,而不是以“本”逐“末”。

五、“主次颠倒类”

【例5】(2013·安徽卷)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启示】

此题提供的饼状图只是一个引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饼状图与选项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如果按照传统的解题思维在题干、饼状图上下功夫,就会陷入误区。 分析饼状图可知,1913—1936年外国资本依然大量存在,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故B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饼状图所反映的内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六、“过度文艺类”

【例6】(2013·江苏卷)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启示】此题的背景材料采用了唱词,这很可能使考生对唱词营造的意境过度关注,而忽视了解题的关键信息。 因此解答此类“文艺型”试题的关键在于将解题的重点放在有史学价值的关键信息上。 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有“清前期”“官场”“仕而商”等,调用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故答案为B项。

七、“鱼龙混杂类”

【例7】(2014·山东卷)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启示】

此题的干扰性非常强,题中四幅中国地图乍一看“区别不大”。 解除此题的具体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进行概念转换,中国近现代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图=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分布图;第二步是调用所学知识对题中四幅地图一一进行排查,A、C两项缺少广东,排除;D项多了新疆、西藏等地,排除;B项包含南京、上海、北京、广州这些重要地区,故B项正确。

八、“违背常理类”

【例8】(2015·四川卷)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启示】

本题的干扰性主要体现在题中背景材料与选项和考生平时所学的内容不符。 排除此类干扰的方法就是暂时抛开固有的知识,认真解读背景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论从史出,由此可得出B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历史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下一篇:高考物理题型解题方法有哪些(高考物理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上一篇:高考体检查出乙肝还能上大学吗(高考体检查出乙肝能参加高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