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

2022-12-05 23:11:4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梅戏《女驸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一首诗的末句进行解说,引出科举考试这一话题。

  二、明确目标:(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三、学习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

  生:(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生: (隋朝)

  师:现在,请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

  师: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 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 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

  生:(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

  生:(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

  教师归纳(见第9张幻灯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第10张)

  合作探究一:科举制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结论:

  1高门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

  2地方官和高们权贵——失去“选官实权”

  3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

  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二)科举制完善于唐朝

  教师过渡: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 (教师介绍两科的内容,并以P19页史料为证“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然后介绍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分为三组,合作学习三位关键人物为完善科举制所作的贡献。

  学生活动:(分组学习,在书上勾划,派代表讲述,教师总结)

  1. 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2.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师生活动: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师: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

  1. 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 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

  生:(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

  师:(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同学派代表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生:(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

  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 (可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 学生表演)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师过渡: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 讨论一个话题。

  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 教师鼓励和表扬)

  教师总结:阅读第19页的内容。 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锢人们思想、考试内容单一化,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课后小结

  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再由老师全面梳理本课知识点,完成板书。

  课后习题

  一、科举制的诞生( 阅读17页课文、插图和资料,完成下列题目并记住)

  1. 隋文帝开始用 选拔官吏。

  2. 时,正式设置 科,按 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 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1) 。

  (2) 。

  合作探究一:⑴ 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呢?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

  二、科举制的完善(阅读18页课文和插图,先在书上划线,然后讨论回答)

  1.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 、 两科最重要。

  2. 、 、 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3. 唐太宗通过扩充 规模发展科举事业。

  4. 武则天时,开始了 ,并增设了 。

  5. 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合作探究二:你认为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内容,你会怎样做?在这种规定下,你估计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合作探究三:结合第18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思考:根据20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2. 阅读20-21页课文,按21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 阅读21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 按20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他的话有理吗?

  5. 根据19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篇二

  《和同为一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表学习五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在列表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回纥、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2、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教学难点 记忆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和族名有一定难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时期。 为什么说它们是非常强盛的呢?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唐朝初年,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地域辽阔的大汗国。 请看地图《唐朝前期的疆域》。 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北方的少数民族?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 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 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 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 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 几年以后,乘突厥内部混乱,唐太宗派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突厥,颉利可汗措手不及,仓皇逃走。 唐军经过一番万里长途追击,加上略施小计,终于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 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 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 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 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 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

  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藏族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 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二、“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 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 (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 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 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 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 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 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 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 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 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

  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 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 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 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 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 回纥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 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回鹘政权解体后,一部分迁往中亚,一部分迁到甘肃、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

  四、“车书本一家”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课后习题

  ①基础达标

  1.本课的课题是“和同为一家”,最能说明这一课题的是:( )

  A.唐朝统治者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

  2.吐蕃的首领被称为:( ):A 单于 B.可汗 C. 赞普 D.亲王

  3.下列少数民族在唐朝时不存在的是()A.匈奴 B.突厥 C.吐蕃  D. 回纥

  4.下列属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 )

  A.将皇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加强汉藏的友好关系 B.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5.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6.“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唐朝对吐蕃的和亲政策 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结亲

  C、尺带珠丹感恩唐朝皇帝 D、汉藏关系密切

  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1)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它的含意是什么?

  2)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初中历史教案篇三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遣唐使渡海西来

  1、 遣唐使

  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 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 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 空海入唐漂着图

  2、空海

  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 密号遍照金刚。 赞岐国(今香川县)人。 15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佛。 804年与最澄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 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以平安(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 逝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3、鉴真东渡

  (688~763年)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 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 日本僧人荣睿。 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 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4、 唐招提寺

  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 简称招提寺。 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 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 平安时期初兴盛一时,后逐渐衰微,镰仓时期一度复兴,后衰落。 现存有创建初期的金堂、讲堂。 存有鉴真和尚夹纻坐像等重要文物及多种古写经、古书籍等。

  三和寺:据说新罗善德女王11年(642年)慈藏律师从唐朝回国以后,在五台山找观音菩萨时,到头陀山建筑黑莲台,这是今天的三和寺。 但这毫无根据,实际上由梵日国师建筑的三公庵才是三和寺的前身。 三和寺也叫做三公庵、黑莲台、中台寺。 在太祖时正式改称为

  5、 崔致远

  新罗末期人。 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 18岁,登宾贡科。 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下。 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 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 为中央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张,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 罗亡丽兴,不知所终。 或云得道成仙。

  6、玄奘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 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 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 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 他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

  玄奘取经图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讲经处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唐西域记》

  玄奘题名石佛座

  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

  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探寻玄奘西行足迹

  活动内容:由老师或同学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玄奘西行路线的一部分。 根据玄奘西行路线图和最新的亚洲地图,找出玄奘西行的路线(现代)。 根据这条路线,找出玄奘西行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在搜集这些城市的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将资料整理成多媒体课件或网页,在课外活动时间作展示和汇报。

  课堂练习

  1、阅读材料:

  请回答:

  (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

  (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知识大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大全(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部编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