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是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是一代枭雄而不是英雄)

2022-12-05 07:36:1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0

   曹操被学术界推尊为一代枭雄,首先归功于陈寅恪。 1956年,陈寅恪在《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一反前人旧说,表彰曹操为“旷世之枭杰”。 直到1959年2月,郭沫若才借创作历史剧《蔡文姬》提出重新全面评价曹操历史功绩的观点。

  曹操生前未称帝,倒是儿子曹丕当了皇帝。 但曹魏来不及确立其为“正统”就被晋朝取代。 所以传统史学家认为,刘姓汉王朝是“正统”,曹魏取而代之,属“篡位”、“大逆不道”,不符合“三纲五常”,所以曹操是乱世奸臣。

  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被既得利益集团把持,选举出来的人才名不副实,正如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这种现象引起了士林的反抗,士林出现了一股超越世俗、不求入仕的清议风气。 清议的主题是人伦鉴识,即对人物的品评。 这种风气中洋溢着一种近乎教条的理想主义,士人高悬绝对的非实用的价值观,以此来抗拒世俗社会的侵蚀,批判非文化的倾向,独占思想与知识话语的权威,通过以狂卫道、以狂抗权、以狂来张扬个性,并与既得利益集团对立。

  延熹九年(166)和建宁三年(169),朝廷两次镇压“清议”士人,史称“党锢之祸”。 士人只有逃避现实,转入山林清谈老庄思想才能免祸。

  陈寅恪认为,魏末、西晋为清谈前期,东晋为清谈后期。 清谈前期是表达本人政治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问题,为当时政治党派之消长的体现。 后期的清谈只是士人换取名士身份的谈资。

    陈寅恪认为《世说新语》中“四本论”是前期清谈话题。 《世说新语·文学类》刘孝标注解:

    《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 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 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文多不载。

  仁孝道德,即所谓“性”;治国用兵之术,即所谓“才”。 当时有四大观点:才、性相同,才、性相异,才、性相合,才性相离。 曹操认为“才性异”、“才性离”,故采取“反动”政策,改革选举制度,扭转数百年世风,所以是一代枭雄。 陈寅恪先生说:

  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 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位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 读史者于曹孟德使诈使贪,唯议其私人之过失,而不知实有转移数百年世局自作用,非仅一时一事之关系也。

    曹操,生于东永寿元年(155),逝于建安二十五年(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祖父曹腾是中常侍,即阉宦,父亲是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即所谓“乞匄携养”。 曹操从小就很机警,喜欢玩弄权术和使诈,有才干而无德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等,即使他以举孝廉出身,但并不信仰儒学。

  东汉中晚期,统治阶级可分为两类人群,一为内廷的太监,一为外廷的士大夫。 阉宦出大多身寒族,主张“才性异”、“才性离”。 而大夫大多数信奉儒家,主张“才性同”、“才性合”。

    魏为东汉内廷阉宦阶级的代表,晋则是外廷士大夫阶级的代表。 所以魏晋的兴亡本是东汉晚年两大阶级的竞争胜败问题。 东汉末年士大夫阶级的代表袁绍,凭资历和门望,远超过阉宦阶级的代表曹操。 但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 于是士大夫阶级被迫暂与曹操合作,但他们时刻想着要乘机复兴起来。 司马懿寿命长,一家人都坚韧、有才干,最终从阉宦阶级手中夺回了政权。

    曹操执政时想重建社会秩序,多为摧破汉代儒家的传统和纠正社会的流弊。 东汉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则强调“务俭率人”,励行廉节。 曹操甚为节俭,不好华丽,后宫也十分简陋。 据说,他曾看见儿子曹植的妻子穿着锦绣,以违反制度规定为由赐死了她。 曹操坚决打击豪强,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勿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br    汉代“选举”人才是以儒家道德教义为标准的,而据《三国志》一《武帝纪》记载,曹操一反其旧制,三次颁布求才令——提倡唯才是举,取贤不拘德(性),实为对察举制度的“反动”。

    曹操求才三令,大意是认为才、性相离,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未必有德,或背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 它明白宣告既得利益集团所遵率的金科玉律已经完全破产。 由此推之,则东汉以来士大夫儒学信仰堡垒崩溃,而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察举制度也失去依据。 所以求才三令,并非仅是一时求才,它表明了曹的政策所在,是政治、思想、道德上的大变革。 可以说,曹操开创一个新时代。

  陈寅恪认为,曹操出身阉宦家庭,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取得政治地位。 只有彻底清算势不两立的儒学,才能找到他立足的理论依据,与士大夫阶级相竞争。 这求才三令,可视为曹魏皇室执政宣言。 与此相同的,即是曹党,与此相异的,即是与曹氏为敌的党派。

  譬如儒生孔融恃才傲物,鄙视并对抗曹,被以不孝的罪名杀掉。 孔融之友祢衡,自信道义在身,裸体击鼓,骂曹、百官如粪土,被曹借黄祖之手杀掉。

    陈寅恪还援引《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典籍,以证明他的观点,譬如傅嘏论同,钟会论合,则表明他们是司马氏的死党;李丰论异,王广论离,则表明他们是司马氏的政敌,持论与曹操求才三令相合,当然是忠于曹氏的,两人都死于司马氏之手,就是一个证明。

    陈寅恪论述魏晋清谈问题,厘判出家族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发前人未发之覆,真是独具慧眼。

下一篇:FC三国志英杰传,因为当年刘璋的牢门撞不开,于是我练了个满级号
上一篇:假如三国时期有市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