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腊八节?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

2022-12-05 04:09: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4

腊八节,顾名思义,是在农历腊月初八的节日。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腊八节是佛教的一个节日,这样说也没错,但中国腊八节的起源要远远早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

据民俗专家考证,腊八节最初是源于我国古代的腊日祭祀风俗。 腊日,即腊祭之日,是岁末腊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日子,唐宋以前十分兴盛,是中国古代岁末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中国上古时期,腊日的祭祀实际又分两种——蜡(zhà)祭与腊祭。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蜡祭主要是祭祀与农事劳作关系密切的神祗,即农业神。

《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意思是说天子要在岁末举行蜡祭仪式酬谢与农业相关的八位神仙,祈求来年人寿年丰,这习俗是从传说中的古帝王伊耆氏(一说是神农、一说是尧)就开始的。

而腊祭则主要是指祭祀祖先。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可见,“腊”与“猎”相通,“腊祭”即“猎祭”,就是年末用打猎获得的飞禽走兽祭祀祖先,目的是为了感恩祖先的赐予,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蜡祭与腊祭原来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的,一个祭农神、一个祭祖先。 然而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秩序日渐衰败,加上蜡祭和腊祭日期非常临近,秦汉以后,两者逐渐合二为一,统称“腊祭”,作为年终的腊月也因此得名。

先秦时期腊祭活动往往持续多天,具体的正日子,先秦时期没有记载,汉晋等历朝各有不同,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开始把腊日固定到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唐宋以后,上古的腊日逐渐衰落,分化成了两个节日:一个是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腊八节;一个是祭灶节,也即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说起后起的这个佛教色彩浓郁的腊八节,自然就要提到佛教的传入我国。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佛教活动在境内日渐兴盛。 北齐高僧慧思的《立誓愿文》记载,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就在腊月初八日。

传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还没大彻大悟,就饿得皮包骨头,某天因饥饿疲乏一头栽倒在地昏迷过去。 这时恰巧有一位牧羊女路过发现了他,就把自己带的杂粮用泉水和牛乳熬成粥喂他。 释迦摩尼吃了牧羊女熬的粥后元气大增,继续苦修,最终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因此在这一天,佛家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祖成道日合二为一,腊八节得以最终形成。 (当然民间的腊日活动停止后,官方的腊日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朝。 )

这种“土洋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一方面,佛教教义与中国民间节日的结合,借助节日这一平台,吸引和收纳了大批信徒;另一方面,佛教的渗入,也使原本式微的古代腊日节以腊八节的名义得以重生和延续,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 老百姓之所以喜欢过腊八节,是因为腊八节融入了佛家好善乐施的信义,腊八节的教育意义以及抚慰心灵的效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并自觉传承。

关于佛教腊八节的习俗,起初只有浴僧和浴佛、煮“药食”、燃灯习俗等等。 这些活动主要在佛寺中进行,参与者基本是僧众,世俗民众参与度并不高。 直到唐代,史书中还没有腊八喝粥的记载。 那我们如今腊八节最显著的习俗喝腊八粥,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要从宋朝说起。

陆游在故乡山阴即今天浙江绍兴一带闲居时,曾写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内有“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等诗句,正是描写乡间田野喝腊八粥的风俗,说明在宋代腊八粥已深受乡民青睐,已然成为世俗之物了。 据说这一习俗,就是从牧羊女施舍杂粮粥给释迦牟尼佛,助其成道而来。 这一习俗在中国出现,应该就在唐末宋初之时。

当时佛寺把居士、信众供奉的五谷杂粮存起来一部分,等到腊月初八的时候,方丈和尚就叫人把这些东西全部拿出来熬成腊八粥,回馈寺庙周围的百姓,意思就是让人们沾沾佛气、消灾避难。 当然在背后,僧人们其实也有用施粥来赚人气的想法。

自打宋朝形成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上至官方下到黎民都争相熬制腊八粥,吃腊八粥习俗已从寺院佛门扩散到寻常百姓之家,成为民间之物,这也标识着腊八节最终得以成型。 只不过,民间喝粥的寓意完全不同于佛门,主要是祈求农业丰收,家庭平安吉祥。

下一篇:15年前积攒的几本邮票现在值钱吗?
上一篇:“指南”一词怎样来历,为啥不是“指东、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