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是如何形成的?

2022-12-05 03:28: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4

早在10〜11世纪,在基辅罗斯期间,俄国就出现了农奴制。 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 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

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

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 15世纪,封建主以取得月租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 这样便出现了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 地主贵族意识到,在服役期内要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就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犹利节(11月26日)前后一星期之内离开主人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

1497年,伊凡三世把这项规定定为法律,推行到全国。 到了近代,沙皇们多次制定法令,限制农民的迁徙,犹利节离开地主的权利也被取消了,地主有权在一定的限期内把逃亡的农民追寻回来。

这个限期开始规定为5年,后来又逐渐延长到15年。 1649年,沙皇阿历克谢•米哈依洛维奇颁布《法典》,规定农民不论逃亡多久,只要被找到,就必须连同其家属和全部财产都归还原主。 《法典》从法律上确立了俄国的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最终形成。

下一篇:怎么种水稻?目前价格来看,农民种地只能保本吧?
上一篇:农民在自家杀年猪卖肉是一种习俗,为什么会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