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大决战》想到《担架队》

2022-12-05 01:06:3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3

【传媒诗画类话题】从看《大决战》想到《担架队》——“​爸在东北发表过几首诗,你找找看。 是很难找的,因为诗的题目,哪年哪月发表在什么报刊上,爸都忘了。 只记得大概四五首,有一首叫《抬》,曾经被选在一本中学语文课本中。 ”1977年3月7日,家父李又然写给我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是要找他在解放战争中写的几首诗,那时我恰在哈尔滨工作。 这几首诗里叫《抬》的也叫《担架队》——《中国解放区的南丁格尔们》记载(当时的担架队相当于现在的救护车和救护员列入书中),原诗名为《抬》,见报改为《担架队》;作者署名李则蓝。 原刊载于《东北日报》第四版副刊(1947年5月21日),后于《吉林日报》第四版副刊(1947年5月28日);还曾入选解放区的中学课本。 我为寻找这首诗颇费过周章。 2003年3月29日,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寻找此诗多年的夙愿就在眼前,但是,这份一个月的《东北日报》合订本,尽管已经泛黄斑驳又近乎粉碎,商贩还要价人民币300元,几番侃价未果,无奈就地抄录,倒是一分没花。 后来在国家图书馆查到该诗还在《吉林日报》刊登过;还想找那入选的中学课本。

已经几轮观看电视连续剧《大决战》,我从中再一次看到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历史是人民写的!”于是,在《大决战》中,随处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担架队员与人民子弟兵——同样冲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烽火硝烟中,且前所未有地出现了高玉宝、焦裕禄在战火中的特写镜头,一位位担架队员的英模代表的名字,伴随人物反复出现。 从看《大决战》想到《担架队》,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人们都不陌生甚至十分熟悉,却又有在历史感中的新鲜感——这应该就是《大决战》主创团队始终把握着坚实的一条原则:为国家塑心、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 我再一次想到父兄们南征北战的历史足迹,从黑龙江到海南岛,有许多当时年纪较轻的人,跟随四野打到两广,植根于海南。 从看《大决战》想到《担架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出色高效有目共睹,疫情防控工作的严谨科学有口皆碑,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就在眼前。 其中,三架直8A型直升机在河北张家口完成加改装医疗方舱放飞任务,列装服役航空救援队伍,护航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怎样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担架队已是直升机。

李又然:《抬——担架队》/前线的战士是我们的弟兄他们淋雨淋雪淋炸弹生龙活虎地作战自己负伤保卫了我们的生命和财产救护他们就是救护自己来!大家抬大家抬抬民主联军伤兵是争取独立和平/我们抬的是英雄——最亲的弟兄我们的弟兄是英雄英雄是我们的弟兄来!大家抬大家抬他们为人民负伤把他们抬到安全的后方/来!大家抬大家抬脚步齐整地抬同心协力地抬抬过河,抬过桥抬过森林和山岗我们的责任光荣又艰巨我们的肩膀沉重而轻松/民主联军伤兵去养伤是要再上人民自卫战的前方再去消灭“中央军”再为人民立军功来!大家抬大家抬不要颠簸不要跌倒不要摇摆不要匆忙要平稳地抬轻轻地抬让我们光荣负伤的弟兄在担架上好好休息⋯⋯/1947年,五四节于吉北

下一篇:战场负伤,毛泽东亲手扶他们上担架
上一篇:黑色汽车,怎么让它又黑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