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简介资料(诸葛亮简介资料大全)

2022-12-04 12:00: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0

诸葛亮,一个因为《三国演义》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时至今日仍然家喻户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像历史上被神化的姜子牙、老子等人一样,诸葛亮的神化也非空穴来风、凭空捏造,那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如何?此文便试图以正史《三国志》为基础的角度,再次以比较全面的角度审视这个历史的传奇人物……

生平概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东汉末战乱时代,隐居躬耕于隆中,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当时寄寓荆州的刘备筹划复兴汉室大业的战略。 在曹操南下击败刘备的危难之际,出使吴从而促成了联吴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任蜀国丞相,在刘备亡后,主持蜀国政治军事,指挥攻魏战争,五次北伐,未能成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与司马懿对峙百日,最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留有文集24篇,10.4万余字,今多已亡佚。
主要功绩:
一、外交功绩
极力促使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早在隐居期间,孔明就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刘备“凡三往,乃见”后,便推出了先不可与实力雄厚的曹操正面争锋,而应联合孙吴,取荆州益州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然时事多变,曹操大军南下,刘备“至宛乃闻之”,遂率众撤退,过襄阳时,亮劝主攻刘琮得荆州,但备不忍,又因刘备不忍弃民快行,结果被曹操精骑追上,大败于当阳长坂。 危难时刻,孔明出使孙吴,智激并用明晰的分析彻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为促成联吴抗曹之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孙权虽说有决心抗曹,但仍是有顾虑的,毕竟曹操的确势大,而“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惟瑜、肃执拒之仪”,所以在亮的智激和明晰的说服下,才会“大悦”而随即派兵抗曹。 对于刘备一方来说则更是福音,毕竟此时刚刚大败不久,如果不能联合东吴,则必亡无疑,而孙吴能否联手这个败弱的同盟军,外交便是关键。 诸葛亮用自己机智的外交头脑,不仅实现了计划的战略构想,更实现了孙刘两家的双赢局面(准确的说对于刘备一方赢得的更多)。 当然,其间也不能忽视鲁肃的作用,要没有鲁肃,亮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发挥机会和空间。
二、历史功绩
平定南蛮叛乱公元223年,南中豪强利用秦汉以来就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发动武装叛乱,益州郡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 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 接着,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朱褒等人也相继响应叛乱。
此时,蜀正处于因夷陵惨败而元气大伤之际,刘备刚亡且后主即位不久,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可谓内忧外患,面对如此险恶形势,诸葛亮临危不乱,并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并命令各地闭关严守,同时整顿内政,改革官职修订法制。 同时派遣能言善辩的邓芝赴吴,说以利害,重修了孙刘联盟,从而孤立了叛乱分子。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蜀汉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稳定了形势,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叛,临行时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 大军分三路:东路以马忠为牂牁太守攻朱褒,中路李恢进军益州,西路为诸葛亮亲率的主力攻高定元,由于战前准备充分,所以进展顺利,高定元、朱褒很快被消灭,李恢虽一度被围于昆明,但他先造撤军假象麻痹敌军,后突然出击大破了叛军。 5月,蜀军主力冒酷暑逼近益州郡,此时,叛军内发生内讧,雍闿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结果,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续统领雍闿余部对抗蜀军。 诸葛亮针对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有声望号召力的特点,下令只许生擒不许伤害的策略,在多次纵擒后,终于让其心服,不再叛乱。 至此,平叛之征由春天出兵,到秋天即宣告成功。 之后,诸葛亮继续实行攻心政策,先是撤军,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当官(李恢、王伉等人为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从而大大缓解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引入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当地落后的生产力,吸引了很多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建城邑,务农桑”。 由此,南中不仅成了稳定的后方,还使蜀汉从中得到了很多物力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对于民族融合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

三、政治功绩
治理蜀地诸葛亮对于蜀的治理,陈寿的《三国志》有很精要的概括“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他的赏罚分明、法度严明让“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孔明治理成果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治理成果,让蜀国国力渐强,为北伐曹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其后,虽然亮与之后姜维屡次北伐未果,长期用兵导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社会仍旧稳定发展,只是到了后主后期,因宠信宦官专权等等劣迹下,才使蜀汉真正衰败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孔明前期治理之功效。
四、未成功绩
五次北伐未果在内政治理卓有成效,外部恢复孙刘联盟后,蜀国具备了北伐的必要基础。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此是北伐良机,遂于次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行时上书后主(史称《出师表》或《前出师表》),为内政做出安排,并对后主进行了番劝诫和提醒。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迷惑曹真,遣赵云、邓芝为疑兵佯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攻祁山,因之前准备充分,所以开始进展顺利,接连取得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震惊了曹魏朝野,曹叡忙亲率大军西驻长安,派大将张邰出击,而此时,亮却错用了统兵经验不足的马谡,结果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败,亮被迫退兵,所得三郡也尽失,至此,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撤回汉中后,亮上表请自贬三等,并依法处斩了马谡。 这年冬,亮率军出散关,围陈仓,早有准备的郝昭严防死守,让蜀军久攻不克,历时20多天,蜀军终因粮草问题被迫撤军,在归途中击败并斩杀了追击的魏将王双。 第二次北伐就此结束。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郭淮领军欲击之,亮亲自出兵建威,郭淮退,蜀军遂取了二郡。 第三次北伐便以这个局部胜利结束。 第二年,曹魏主动出击,进攻汉中,结果因大雨路阻,魏军自退。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运粮问题,亮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木牛”运粮车运粮。 曹叡闻祁山被围,忙派司马懿迎击,亮遂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祁山,自率主力东上与司马懿决战,懿料蜀军粮草困难,遂扎营坚守拖延,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而司马懿却谨慎尾随,不敢贸然出击,不久,迫于诸将请战司马懿只好派张邰等将出击,结果被亮击败,魏军至此更加谨慎。 双方相持月余,但“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负责运粮的李严为推卸责任,假传旨意,亮只好撤军,司马懿料定蜀军是因粮尽而退,遂派大将张邰追击,亮借机在木门谷设伏,射杀了张邰,魏军败退。 第四次北伐结束。 之后李严“首谢罪负”,被贬为庶人。 经过三年的修整准备,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以发明的“流马”运粮,开始了最后一次北伐。 此前,亮还遣使赴东吴,约孙权协同攻魏。 不久,蜀军攻占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于渭水。 司马懿依旧采用坚守策略,坐待蜀军粮尽。 诸葛亮一方面“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一方面不断向魏军挑战,甚至用“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的方法激司马懿出战,但被司马懿的假上表请战,实借帝之手避战所化解。 双方就这样相持了100多天。 在此期间,5月,孙权应约分三路攻魏,结果主力在合肥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计划落空。 8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亮死后,姜维、杨仪按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故作回击装,司马懿怕中计而不再追赶。 时民间有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 蜀军安全而撤,同时也宣告了五次北伐的无果而终。

关于才能和不足
对于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基本很少有异议,陈寿就曾不吝溢美之词赞亮为“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连与亮同时代的魏之谋士贾诩也称“诸葛亮善治国”等等,而谈到他的军事才能时,有些人就会因其五次北伐未果而认为他不懂军事,这显然是片面偏颇,其实诸葛亮在军事上是很有见地的:1.在治军方面,他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并作八阵图演练部队。 他强调以法治军,要求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 他重视后勤,重视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改进;另外,在营寨布置和行军上,非常规整严谨,以致,在司马懿看过他病逝撤军后留下的营垒时,赞曰:“天下奇才也!”。 2.在作战上,他谨慎细致,善于捕捉战机,善于设伏,每战力求速决;3.在战略上,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的方针,帮助弱小的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另外,还有一项才能不能不提,就是他的发明之才,他根据蜀道难的特点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节省人力,提高了蜀军粮运输的效率;他发明改进的连弩,是颇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有很大帮助。
俗话说“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和不足,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成了他的致命缺陷:首先,他做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仅使他过于劳累,导致最后积劳成疾,而且也抑制了内部新一代人才的锻炼成长;其次,他的过分谨慎的性格,也是阻碍他成为一代成功军事家的致命弱点,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己方后勤补给困难的条件下,过分的谨慎便成了一种阻碍,在战术上,亮一直追求速战速决,但在战略上,却又不肯出奇制胜、冒险速决,结果使得诸多困难和阻碍堆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他最终累死在了攀登途中。 另外,虽然孔明一生谨慎严谨,但也免不了要犯错误,说到犯错误,便很容易就联想到错用马谡,没错,这是连极力褒扬他的《三国演义》也没有回避的重大错误,也是让孔明回味起当初先帝的提醒而懊悔不已的错误。 而后世对于他让关羽守荆州,甚至杨仪的使用上等也有诸多非议,不过,尚存争议值得商榷。

关于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
提到鞠躬尽瘁,我首先想到就是两个人:一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第二个就是古代的诸葛亮。 虽从境界觉悟来说,亮远比不了总理的伟大,但毕竟看一个历史人物要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如此才客观公平。 所以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亮的品质可谓熠熠生辉、感人至深。 堪称历代王侯将相的楷模,这也是他在以后历代备受崇敬的原因之一。
上面提到,诸葛亮治国可谓“事无巨细”,这固然是方法失当,但这也说明了他为国的竭尽心血的品格。 亮曾上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死后,果如其所言。 足见诸葛亮身居高位,却一心为公、严于律己的崇高品质。 试问我国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有哪些人具有如此的品质?
身后事
诸葛亮死后,蜀国举国哀悼,后主下诏祭奠,赐谥号忠武侯。 遵照遗嘱,亮葬在了汉中定军山,依着山形建造坟墓,墓穴只容纳下棺材,穿着平时的衣服,不在墓中放置殉葬的器物。 公元263年春,后主下诏为亮在沔阳建立庙宇。 同年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祀了诸葛亮,下令军中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周围放牧樵采。 263年冬,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忙派亮之子诸葛瞻阻击,瞻督诸军至涪城应战,前锋被魏军所破,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诱降,诸葛瞻怒斩艾使。 与艾决战,瞻以身殉职,时年37岁。 瞻之长子诸葛尚,当时年仅10岁,闻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不久,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最后,通过杜甫的《蜀相》,结束此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下一篇:电视剧《天涯赤子心》是否是真事?为什么?
上一篇:金湖海源机械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