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真正的死因,有证据么?

2022-12-04 10:41:0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8

晚清历史,已入近代,所以为大家所耳熟能详。 不过清穆宗算是异数,穆宗年号同治。 这个年号有两重意思,一是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共治天下,二也是满清贵族同汉族功臣集团(曾国藩等)分享权力,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 可见穆宗比起他的父亲(咸丰)、母亲(慈禧)、兄弟(光绪)、叔伯(恭亲王),乃至授读的师傅(翁同龢),以及属下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声名都要略逊一筹。

(穆宗顽劣 人所共知)

这其中既有他个人能力的原因,也与穆宗是清朝皇帝之中,统治时间最短,实际创造个人政绩最少的一个皇帝有关。 作为帝王,他的功业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清史稿》所记载的政绩,与他本人的关系不大,比较能引起人讨论的兴趣的,反而是他的死因。

有关他的死因,一直都有官方史书以及非官方民间笔记两种记载,彼此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今天就做一个简要的剖析比较,尤其在证据方面,做一些微小的补充。 再以相互参照的手法,做一些印证,但算不得考证。

首先是官方史书《清史稿》中对穆宗死因的记载。

原文的记载非常模糊,只是写了:上不豫。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穆宗生病了,对病因并未提及。 之后病势发作极快,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一个十九岁的少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查询《穆宗实录》记载穆宗是死于天花。 天花这一传染病,直到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方才根治,以近代的医学水平而言,的确是疑难重症。 清朝皇室,对天花尤其恐惧,因为顺治帝即是死于此病,康熙也因幼年得过天花而痊愈,得以在皇位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由顺治、康熙的经历不难发现,天花虽是重症,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致死率,精心医治照料之下,是有治愈的希望的,而以帝王之尊,得到的医学救治应当是完备的。

(同是天花 康熙就闯过了这一关)

这里之所以不说顶尖,因为宫廷医生,最先注重的不是疗效,而是明确责任归属,尤其在治疗皇帝这件事情上,都是以严谨保守著称,所以不能说皇帝得到的是当时最顶尖的医学治疗。

但是穆宗因天花而一命呜呼了。

其次是非官方民间笔记的记载了,比较著名的有费行简所写的《慈禧传信录》、黄濬所写的《花随人圣庵摭忆》、以及晚清大臣的笔记及日记,例如翁同龢的日记。 非官方的笔记同野史的区分,一直是一大难题,因为信口雌黄和为尊者讳这两者往往只一线之隔,时间隔得越久,愈加扑朔。 史家本有所谓“曲笔”之说,只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汉字的含义更为丰富,所以只有推论,难有结论。

在这些非官方记载中,大都倾向于穆宗死于恶疾,而这恶疾,古人所谓: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今人而言就是梅毒一类的性疾病。 之所以有此记载,大致的根据有以下几点:一是穆宗大婚,所挑选的皇后,不为亲生母亲慈禧所喜欢,婆媳关系不佳,而强势的慈禧,甚至直接干预穆宗的夫妻生活,少年意气,激起穆宗强烈的逆反心,进而向外寻觅芳踪;二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便有人以此讨好穆宗,作为提升自身权位的有利机会;三是因为京都高级的风化场所,满清贵族皆为常客,这些贵族常在宫廷进出,都认识穆宗真容,为了避免相见之时,彼此尴尬,穆宗唯有降低等次,因而沾染恶疾。

这些记载,初看之下,匪夷所思,但是否可行,不妨抽丝剥茧,从史料之中寻找一些证据。 为了力求严谨,笔者尽量以官方记载为准。

设问一:婆媳关系是否不佳?

推论:的确不佳。

证据:据《清史稿》记载,穆宗死后不久,皇后亦薨逝。 设想婆媳关系如果融洽,丈夫早亡,正应在婆母膝下侍奉,以尽孝心。 何以同样盛年早亡,此为疑点。 慈禧强势,后世多有印证,这样一个女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慈祥的婆母,自然大成疑问。

可信度:90%。

(慈禧是个慈祥的母亲吗?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而继而又可以得出一个很简单的推论,穆宗夹在生母与妻子之间,处境必定艰难,心情时常灰暗,选择远远避开,另寻寄托,亦是情理之中。

设问二:身为一国之君,难道有机会离开禁宫去风化场所?

推论:的确有可能。

证据:穆宗大婚之后亲政,一件大事就是以奉养太后的名义,打算重修毁于英法入侵的圆明园。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以晚清国力,此种做法殊为不智。

所以执政的恭亲王严词谏言,叔侄之间,起了很大的冲突,穆宗甚至诏命革去恭亲王的爵位,罢免一切职司,之后虽然很快恢复了恭王爵位和职衔,但这仍旧是一次相当严重的政治风波。 (见于《清史稿 穆宗本纪》)

之后穆宗以帝王之尊,强行推行修园一事,并亲自到圆明园遗址勘探。

清朝讲求以孝治天下,奉养太后的名义冠冕堂皇,所以群臣很难反对,最后是两宫太后知道时机不对,下诏停止工程,穆宗方才作罢。 但以此为借口去往圆明园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是否真的只去了圆明园,就很有疑问了。

可信度:70%。

设问三:是否有人在穆宗患恶疾这件事上推波助澜,并获得利益。

推论:非常有可能。

证据:在《穆宗本纪》中,有一个大臣不甚起眼,今人的关注也不多,但其际遇非常特殊。 此人名叫王庆祺。 本纪中有关于此人的第一条记载是穆宗任命他“直弘德殿”。 弘德殿是穆宗读书学习的地方,“直弘德殿”就是成为了皇帝的老师。

要知道,清朝格外注重皇子教育,帝师的地位超然。 穆宗因为冲龄即位,又是独子,所以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举国所关注,因而帝师人选,无论在才学、还是资历、威望上都格外严格。 王庆祺官职低微,也没有什么显著的学术成就,担任此职,完全处于穆宗的诏命,所以有理由相信,此人是因为有特殊的“贡献”,方才获得了穆宗的赏识。 然则这贡献是什么呢,遍览史书,既然在学术、政绩等于公的方面都没有特别的记载,那么他能够“教导”穆宗的,很可能只有于“私”了。

之所以说此人的任命大有疑问,证据还在穆宗死后。 穆宗临死前,王庆祺因为帝师的身份,见证了穆宗驾崩,册立光绪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处于权力核心的人物。 但在穆宗死后不久,王庆祺就被褫夺了所有职务,原因却是语焉不详的两个字:有罪。 (见于《清史稿 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 清朝对帝师相当尊重,翁同龢参与戊戌变法,慈禧罢免之时,尚要讲明缘由。 主君对大臣赏罚分明,进退有据,是基本的政治规矩。 但王庆祺在穆宗生前死后待遇差别如此之大,记载又如此模糊,有理由相信这位帝师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 以致于慈禧有切齿之恨,又难以将他明正典刑,只能以此发泄。

可信度:90%。

最后,笔者认为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来自于《清史稿》。

每一位帝王,在其本纪的最后,都有一段评语,这段话是著史者用以概括帝王一生功业,所谓盖棺定论,而穆宗的评语是这样的:

这一段话中,所谓国运中兴,言过其实。 平定盗贼(太平天国),主要的功劳,也不是穆宗本人所创。 最关键的在于“不自暇逸、遇变修省”以及“至勤、至仁、至明”等语。

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史稿》的编撰者们所用的曲笔。 明褒实贬,穆宗之死,正是因为他未能修身,施政不勤,处事不明,所为不仁,尤其清朝父死子继的传统,至穆宗断绝,是一大不孝。 这才有了最后的“惜哉”,以此表达痛惜之情。

最后做个总结,穆宗之死,由病症来看,表因为天花的可能较高,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寡人之疾,极大地削弱了自身的免疫力,而这互为表里的两种症候,在当时都是疑难杂症,难以治愈,最终让这位少年郎,不幸早逝。

下一篇: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 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上一篇:帅康侧吸油烟机清洗拆卸图,帅康侧吸油烟机拆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