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2022-12-04 04:51:5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4

皇权之下,权力之争,无有亲情。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 事出非常,大军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变将重演。

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于混乱中挺身而出,安排御营内外,秘不发丧。 成祖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平常如初,皇帝驾崩之事,外人无从知晓。

另一方面,杨荣亲自率人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诏令朱高炽继位。

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于“靖难之役”中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马功劳。 成祖靖难成功后,本来属意其为皇储。 但是长子朱高炽于靖难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劳,并掌管后勤粮秣,支持燕军获胜,同样有大功。

经过各方面权衡,成祖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汉王,封地云南,以图兄弟安宁。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还发怨言:“我何罪,贬斥万里之外!”,成祖无法,只得将朱高煦留在京师。 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钟爱于成祖,封赵王,长居京师。

此后二十年,皇太子一直处于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见爱于皇父,下不相容于诸弟,数次几乎失去皇储之位。 幸好长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爱,并于永乐十一年(1415年)被立为皇太孙,明确了皇统世序,间接稳固了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 另外诸文臣以儒家嫡庶礼法为依仗,坚决支持朱高炽,所以永乐一朝,朱高炽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后也承认了长子储位正统性,先后将汉王、赵王遣往安乐(山东)、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夺嫡之争。

成祖病逝于榆木川,消息封锁严密,以汉王、赵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反应。 等到确认消息,皇太子已经在京师继位。

赵王朱高燧也罢了,汉王朱高煦简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忍耐,暗地里加紧叛乱准备,试图将来一举推翻长兄,效仿父亲,夺取帝位。 (具体经过,见拙作---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此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延续成祖皇统安排。

仁宗为太子二十年,小心谨慎,不敢造次,终于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宝,成为大明之主。 之后,天性仁厚的仁宗对于试图夺嫡的两个弟弟,厚加亲爱,加禄米并赏赐,意图以兄弟之情,缓解弟弟们的愤恨。 但是汉、赵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领情,还是以夺取至尊之位为目标。

仁宗继位时已经四十七岁,步入老年。 虽然在政治治国上,确实颇有仁君风范,一改成祖时频繁用兵、御下极严的风格,宽厚仁爱,穆穆俨然长者之风。 但是私生活上,脱离了严父压制,为天下之主,松懈之下,不免有些过度。

本来仁宗身体就不是很好,即位后一面勤于国事,一面又“操劳”频繁些,于是病情加重,最终竟导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凤阳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之陵),并诏令皇太子祭拜后,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还在江南时,继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于京师突然去世,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个月的皇帝,至尊之位还没有坐热,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炽实在是可惜。

而汉王朱高煦于京师的耳目,这一次将皇帝驾崩消息探查极快,几乎是第一时间,位于安乐的汉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还在南京!于是立即派出暗骑,自乐安往运河出发,截击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继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准备,远在南京,竟然对京师父皇病情了如指掌。 仁宗驾崩后,立即得到消息,马上疾趋返京,二十天内,就自南京抵达良乡。 而汉王的截击骑兵,居然还落在太子之后。

朱瞻基抵达良乡后,接受仁宗遗诏,马上入京,主持举哀发丧仪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 汉王朱高煦,再次功亏一篑,丧失主动。

宣宗即位后,对于野心勃勃的两叔,还是以感化之意来对待他们。 再次加汉、赵两王禄米、并封诸堂弟王爵,以示亲亲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为了掩饰谋逆行动,还主动向宣宗上奏,以“利国安民四策”言于宣宗。 宣宗得奏疏后十分高兴,对群臣说:“汉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议确实有益,可见其诚心。 叔父有心改过,朕即当鼓励。 ”诏令朝廷按所奏事实施,并亲自回信汉王,以示感谢。

但朱高煦将宣宗的好心当做软弱,见宣宗态度和蔼,抚慰自己,以为其可欺,更加轻视宣宗,加紧谋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正式谋反,以“诛杀奸臣夏元吉等”的借口,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属下卫所、并汉藩护卫,于乐安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打出“定难”旗号,公开对抗朝廷。 此后朱高煦还阴谋联络勋臣英国公张辅,但是被张辅告发。

宣宗得到汉王作乱消息,开始仍不愿用兵,派內官前往乐安,宣慰汉王。 朱高煦面对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声言:“永乐年,父皇信谗言,削我护卫,远徙我到乐安。 仁宗即位,尽以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皇帝,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再议我所欲。 ”之后上书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语,谋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报,叹息:“汉王果反矣。 ”于是准备派阳武侯薛禄统兵征伐。 大学士杨荣等文臣以建文旧事为例,力主皇帝亲征。 英国公张辅奏对奏:“愿假臣兵二万,擒献汉逆于阙下。 ”宣宗说:“卿诚足擒贼,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 ”于是决定御驾亲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阳武侯领兵来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说:“大事可成矣!”后来得知宣宗将御驾亲征,顿时气焰全无,惶惶不可终日。

宣宗于领兵出征时,仍抱着挽回事态的念头,给朱高煦致信:““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 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 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谋者,可既往不咎。 朱高煦得信后,战和难择,首鼠两端,不能决定,导致部署不及,无法对抗朝廷大军。

十二日后,宣宗率大军抵达乐安,四面包围,发出劝降信。 朱高煦犹自顽抗,令党羽登城头发炮攻击。 而明军以神机营火器反击,声震如雷,击毁城中房屋无数,乐安全城大惧。

明军诸将请立即攻城,宣宗不许,还是致书朱高煦,劝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 而乐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说一样,有人承受不住明军压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献于宣宗,以赎从乱之罪。

朱高煦才智远不及成祖当年,内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乱,于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愿意投降。 乐安叛军闻讯,再无斗志,纷纷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灭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高煦投降后,随军诸臣都建议宣宗处死他,以儆效尤。 宣宗念及叔侄至亲,没有同意,只是将其与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师,废除王爵,称“汉庶人”,软禁于皇宫西安门,并专门筑一宫室,名“逍遥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 对于其同党则没有客气,诛杀四百六十余人,发配一千五百余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后,宣宗准备回师时,有大臣上奏:“汉逆谋反,而赵王阴与共谋逆久矣。 大兵出征,破汉逆,军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赵王。 如若不问,则赵王反侧不安,恐日后复劳圣虑也。 ”

宣宗对于一鼓作气再擒拿赵王,迟疑没有决定。 而大学士杨士奇、蹇义、夏元吉都说不可,上奏说:“文皇帝(成祖)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 今高煦自绝于天,咎由自取。 而赵王未有反据,倘贸然加罪,恐有伤先帝友爱兄弟本意。 ”

于是宣宗下诏说:“先帝友爱二叔,于甚。 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之,而朕仅余一叔耳。 今赵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负先帝仁爱之心,著勿议。 ”放过了赵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几乎就要重蹈汉王覆辙,魂不附体,再也不复之前跋扈夺嫡之心。 为表示顺服,朱高燧主动向宣宗上疏,缴还赵藩三护卫于朝廷,以示忠顺。 宣宗为体现宽宏,仅收回护卫,返还赵藩仪卫司。 朱高燧及时服软,得保首领,此后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于彰德藩地,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 其子孙世袭赵王,一直传至明末,算是为成祖保留一脉。

而汉庶人朱高煦,于京师逍遥城内软禁,无聊度日。 宣宗念及亲情,日常所奉可称丰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与之前贵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别,所以朱高煦一直愤恨难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无事,便想前去探望软禁三年之久的汉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过之意,如有悔过,考虑释其回凤阳居住。

宣宗到达逍遥城后,朱高煦明知皇帝前来,但由于厌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顾半躺闭目假寐。 对于宣宗亲自询问也不予回应。

宣宗懊恼,还是忍住火气,于城内四处探视一番,嘱咐看守不得怠慢,于是准备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极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时,经过自己身边,突然伸脚,将宣宗绊倒在地!宣宗终于勃然大怒,当即令人将宫外防火蓄水的铜缸搬来,将朱高煦压在缸下,准备压他一日,以做惩戒。

朱高熙半生戎马,力气非常,居然将重三百斤的铜缸顶起,作势欲率向宣宗。 盛怒下的宣宗再也无法遏制愤怒,命人压住铜缸,堆炭于缸上,点火焚烧。 朱高煦惨叫连连,被活活烧死于缸中,尸骨皆化。

此后,余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赐汉庶人后妃皆从死,诸子处死,诸女不问。 当年“靖难”中威风凛凛、功勋卓著的汉王朱高煦,就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犯蠢、作死中,身死家灭,可恨、可悲、可怜。

下一篇:杜星霖个人资料简介(杜星霖个人资料简介杜星霖多大年龄比张纪中小几岁)
上一篇:吴江市鑫峰丝绸整理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