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有哪些《哈利波特》中的彩蛋?

2022-12-04 02:46:5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4

自从2011年,《哈利波特》系列完结后,在大荧幕上,就再没见过让我们喜爱无比“黄金三人组”,以及神奇绚丽的霍格沃兹,相信大家都无比怀念,但其实,在2016年,就有一部影片,作为哈利波特的续集闪亮登场,它就是——《神奇动物在哪里》。

影片作为哈利波特的续作,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早于《哈利波特》故事主线70年的美国纽约,不同于《哈利波特》围绕主人公成长为主的展开以及少年学院幻想系,《神奇动物在哪里》是标准的成人冒险童话,采用多线并驾齐驱的方式,一条线是纽特搜寻失散在纽约的魔法动物,另一条线是黑暗力量的蠢蠢欲动,最后双线合一,变成执法势力和私家侦探共同追踪连环杀人犯的路子,很有点好莱坞黄金时代轻喜剧侦探片的模子,嘻嘻哈哈中不失上流社会的格调。

主角纽特(埃迪·雷德梅尼饰演——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英国特工,千里迢迢跑到美国,跟这群没文化的大老粗不打不相识,又替他们解决了危机,很是带点不列颠人嘲弄美利坚人的文化传统,简直是007的魔法师变种。 而认真品味一下,这个魔法师扎堆的奇幻故事,骨子的精神其实很科幻——一个不受信任的外来者,带着旁人无法理解的黑科技来到,遭遇怀疑、抵触和囚禁,但他最终大显神通,用黑科技搞定了权威搞不定的麻烦,证明了自己的光辉正确,获得了权威的尊重,又收获异乡爱情,真是扬眉吐气!

这样的故事结构,正是科幻小说诞生之初就屡试不爽的经典结构。 诸如科幻先驱凡尔纳的《环球世界八十天》,也是一个先进的人与一群保守的人之间的战斗。 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不管是科学家还是魔法师,保持头脑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是很重要的。

这个主题,不仅对于孩子有激励作用,对于正在变得世俗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年长观众,更不乏启发意义。 因此,《神奇动物在哪里》比之《哈利波特》更加全年龄段通吃,也注定能笼络更广大的观众群。

而结尾雅各布的记忆被清除虽然给人留下了遗憾,但如此便更倾向于独立成章的结构,昭示了《神奇动物在哪里》更大的野心,很显然纽约只是第一站,虽然仍旧有着魔法界大战的故事线,但纽特与神奇动物们依旧是串起一切的主要人物。 不出所料的话,位于格雷洛克山山顶的美国魔法学校伊法魔尼会在下部登场。 届时也会有更多的线索与人物开始链接那个我们熟悉的魔法世界。

所以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单纯的粉丝电影。 即使是对哈利波特的背景故事不是那么熟悉的大众影迷,也能很容易地通过这一部电影走近这个令人入迷的“魔法世界”。 当然,在作者罗琳近二十年的苦心塑造之下,这个“魔法世界”早已经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某种程度上,只有当我们将《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置入“魔法世界”的整体之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观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乐趣。

这部影片对于熟知这一系列的影迷来说最大的魅力就是拓展了更多的魔法生物,以及增加了美国这片几乎未知的魔法世界大陆,而时间线也摆脱掉了大部分原著中的人物,只保留关键线索和关键人物以便与哈利波特世界衔接成大一统格局。 大卫·叶茨对于情怀元素的应用得益于他的执导经历,开篇的经典旋律和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魔咒都迅速地在陌生之地营造出了绝佳的归属感,相信在纽特拿出魔法杖的那一刻,和小编一样激动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

然而本集作为系列的开篇却选择了麻鸡世界这个与众不同的视点,让一个麻鸡成为故事的主要成员之一是魔法世界的一次全新尝试,事实证明由丹·福勒饰演的雅各布·科瓦尔斯基为影片较为轻松的基调增添了不少乐趣,他与奎妮·戈德斯坦恩展开的一段恋情吸引眼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纽特与蒂娜之间逐渐萌生的化学反应。 毕竟我们在丹·福勒的身上除了不少喜剧色彩外找到还可以极强的代入感,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魔法真实存在的人误打误撞的步入了这个奇幻的世界,突然迸发的大笑不正是曾经年幼的我们第一次看到霍格沃茨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吗?

这部影片还很好的连接和深化了原著《哈利比特》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与原著相呼应。

  罗琳讲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在不起眼的细节处留伏笔,这些细节在读者不经意间彼此相连,最终织成一张密致的网。 有趣的是,因为在写《哈利波特》七部正传时她并没有构思过要写《神奇动物在哪里》这个系列的故事,所以这一次,罗琳也不再能当从前那个拥有“上帝视角”的作者了。 她仿佛开始扮演起了自己的“读者”,来了一次逆向思维:像个同人文作者一样,罗琳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搜罗有趣的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重新解读,发散和延展,从而创造出新的“设定”。

  比如,虽然女配角昆妮会读心的设定被众人吐槽像是抄袭了隔壁漫威的X教授,但其实“读心术”在《哈利波特》正传里就已经存在了。 纽特跟昆妮刚一见面,说她是一个“读心者”。 这个奇怪的,看似新创的词汇实际上来源于咒语“摄神取念”。 “摄神取念”在《凤凰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哈利没有好好跟斯内普学习“大脑封闭术”来抵御“摄神取念”咒的魔力,伏地魔才趁虚而入给了他虚假信息,引他进入了神秘事物司的陷阱,最终导致了小天狼星的死亡。 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摄神取念”咒语被进一步延伸,擅长这个咒语的“读心者”成为了巫师的一种类型。

  有趣的是,邓布利多自己也曾在第五部第37章中说过,他是个出色的“读心者”。 介于邓布利多迟早会在《神奇动物》系列的后面几部中出场,“读心咒”的设定也许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伏笔。

再比如,在这部电影中大出风头的,爱“金”如命的萌宠“嗅嗅”,也是罗琳从《哈利波特》的七部正传里回收的。 在第四部《火焰杯》中,“嗅嗅”第一次出现在“神奇动物保护课”里,是哈利和他的同学继炸尾螺之后需要学习的另一种“神奇动物”。 海格当时被无良记者丽塔斯·基特揭露是一名混血巨人,因此遭到各种媒体轰炸,家长状告。 深受打击的他这才放弃了他一贯钟爱的凶残系神奇动物(如鹰头马身有翼兽),找了个萌物来给学生们学习,这个萌物就是“嗅嗅”。 而“嗅嗅”从极其调皮,四处窜逃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乖巧可爱,也从侧面体现了主角纽特对神奇动物研究所做出的的贡献。

当然,这部影片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故事的基础上最精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再创作,无疑是“压抑魔法的天性会造成更强烈的爆发”这个设定。 这个悲哀的设定是从邓布利多的妹妹阿莉安娜那儿延伸而来的,在该片中得到了深化完善。

阿莉安娜在小时候无意中施魔法时被三个麻瓜男孩看见,三个男孩对她做了可怕的事,从此她对魔法失去控制,精神状况也时好时坏。 之后她的一次魔力的暴动更是使她的母亲坎德拉·邓布利多死亡。 从此阿不思就开始照顾阿莉安娜。 可在几个星期之后,阿不思遇到了盖勒特·格林德沃。 两人聊得很投机,忽略了阿莉安娜。 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从霍格沃茨回到家里,责怪邓布利多没有照顾好妹妹阿莉安娜。 而格林德沃则认为阿莉安娜的情况会拖累自己和阿不思(为了更伟大的利益),于是,兄弟二人与格林德沃发生冲突,三个人在混战中伤及无辜的阿莉安娜,使得阿莉安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魔力爆发(很有可能是默默然的力量失控了),最终造成了她的死亡。

但如果说阿莉安娜的悲剧在《哈利波特》中只是一个意外,那么在《神奇动物》中,这种悲剧就被延伸到了一个更广泛的层面:在这个黑暗的历史时代,许多年幼的巫师为了免于被迫害都选择了压抑自己的魔法天性,无数悲剧的由此产生。

最后,故事背景从英国搬到美国,绝对是一个好主意,赋予了这部电影一个非常独特的风味和敏锐的时间与地点。

虽然罗琳和叶茨没有刻意地显露各种纽约地标,而是让这个城市本身成了一个"角色",但这种转变至少使跨大西洋的演员阵容顺理成章,而且颇具娱乐性展现了不同国家魔法界的文化差异(例如,美国人把麻瓜叫做"麻鸡")。 大概余下四部电影更令人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它们各自设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考虑到世界地理位置的多样性,接下来的更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理位置成为魔法师的舞台,令人无比憧憬。

你们是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的呢?欢迎在评论中告诉我!

下一篇:《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
上一篇:月是故乡明原文?(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