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延续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

2022-12-04 02:46:2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3

秦帝国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得来的天下,却仅仅存在了十四年,就在二世皇帝手中丢了。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而刘邦一介草民只通过短短几年时间,建立了大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却延续了几百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 220年)
秦亡以后,汉承秦制,沿用了中央集权制,同样的配方,却产生了不同的疗效,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1
从春秋争霸,到战国混战共历时四、五百年的时间,秦国与六国故地的关系,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充满了无限仇恨,秦国的统一进程其实是征服和奴役的过程。

周朝推行的分封制度延续了近千年,战国时代的列国都是有深厚根基,经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国,势力错综复杂,影响力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秦国虽然以武力灭亡了六国,但六国故地的民众,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不会轻易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谁能给好日子过就念谁的好,原来还能凑合着过,现在过不下去了,当然会怀念以前。

而秦国没有出台措施笼络民心,各国的百姓都思念自己的故国,对秦国是排斥的,认为秦属于侵略方是非正义的,各国民众认为自己是亡国奴,民心异动安能不反。

秦朝在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非常彻底,用暴力手段强力打压,根本就不把六国百姓当人看。 而汉朝则温柔了许多,汉朝的郡县制是逐步实现的,甚至在最后定型的时候,也不如秦朝的彻底。

2
秦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这个国家的体制在各方面都是面向战争的。 通过斩首的数量来晋升的体制,在和平时期显然就不好用了,放在战争时期尚可,放在和平时期,久了自然就会引起民乱。

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国面临的问题,是政策转型,即从一个以战争为中心的国家,转型成为一个以统治为中心的国家。 但无奈地是秦没有做,而是将其军国主义的文化、制度推向六国,引起了六国遗民的强烈不满。

原来征伐六国,能不断获得土地、财富、人口,可以用来充实国库,也可以用来奖励战士,还可以用来赏罚激励。

而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在有效治理没有形成的情况下,秦又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长城、征南越这种事,可就没有什么收益了。 虽说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这种规模的工程,都是以巨大的消耗为代价的。

法律不改革,制度僵化,贪腐横行,在这种情况下,具备绝对权威的始皇帝一死,必然天下大乱。

秦亡汉兴,大汉王朝全面反思了秦的各种政策失误,开始进行政策转型: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军队中释放出来,充实到农业生产中;在国家治理方式上,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这不是偶然或者意外,而是当时整体反思的结果,并专门记录进了史料当中。

3
郡县制第一次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 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集权,也是最不成熟的,最不成熟的地方就在于权力的分享。 各地都有豪强,当他们分享不到权力而又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就会考虑推翻现政权来谋取天下,或至少割据统治。 秦朝时,楚国旧贵族分享不到权力,最后自然要起兵叛乱。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进,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全国豪强分享权力的途径。 从皇帝任意指派,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到科举。 实际上就是把权力分享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制度化。 秦的时候,如果有科举制度,楚国旧贵族未必会起兵反叛——通过科举来分享权力无疑比战争更可控、成本更低。

汉朝时,为了与地方豪强妥协,产生出来了察举制。 察举制,说白了,就是给予了各地豪强派遣代理人进入中央分享权力的机会。 由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能减少地方豪强的分离主义倾向,能够分享权力的豪强自然会主动稳定局势,这对政治稳定是非常关键的。

4
秦朝统治者是想把全国锻造成一部高效运行的机器,君主是这部机器唯一的大脑,其余各部分服从命令,做好螺丝钉,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老百姓议论朝政,无论是赞扬或批评,都被严格禁止。

因此,除了史书、律书、农书等技术类书籍,其他书籍都是没必要存在的。 政府要求百姓以吏为师,学习技术。 总而言之,越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越符合秦朝良好国民的形象。

秦朝对百姓思想的禁锢在汉初被沿袭了下来。 只是汉朝统治者没有秦朝那么心狠手辣,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秦始皇刚死,帝国上层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自相残杀。 仅仅三年时间,蒙氏一系被屠杀,皇族被屠杀,李斯一系被屠杀,始皇帝时的元老重臣全都消失了,最后赵高一系也被屠杀。 当子婴经过重重杀戮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六国故地早已脱离了秦国的控制,反秦大军也早已深入秦国腹地。 所以,子婴只做了46天秦国皇帝,就率众投降,秦国灭亡。

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 大部分的秦军劲旅摇身一变,化整成零,成为了地方部队。

郡县驻军的办法,虽然有各地维稳的好处,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坏处。 由于郡县较多,军队要做到处处布防,因此单位地域军队数量变少,在面对数量较为集中的起义军时,不能形成合力聚而歼之,反而被起义军分而攻之,步步蝉食。

秦始皇统一后,把逃亡的流民、商人征发为兵,对南越地区进行攻伐,并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后来又把五十万囚犯流放到南越戍守边境。

所以,秦军在南越的数量最少有五十万。 但南越这五十万的军队并算不上秦军主力,当然在整个秦军与起义军对抗过程中南越驻军始终未参与战斗。

有个叫卢生的人,搜寻到一本《录图书》,说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的是胡。 所以,秦始皇将北边的匈奴作为秦朝头号敌人,派出大将军蒙恬统率三十万大军,向北修筑长城并对匈奴进行征伐。

蒙恬所率领的这三十万军队,是秦军绝对的主力,军中王牌。 后来,蒙恬受到秦二世和赵高的残害,军队由副将王离统帅。

在后来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时,秦将章邯组织几十万劳役的刑徒抵抗各地义军。 最后,章邯率领刑徒军,和奉秦二世命令赶来援助的王离长城军一起,将赵地义军兵围巨鹿。 各地义军前来救援赵地,大败秦军,王离战死,长城军覆灭。

王离长城军的覆灭,对秦帝国是最沉重的打击,这意味着秦再不可能阻挡义军步伐。

简而言之,六国百姓经过几百年战争,所留下的创伤还没有得到有效医治时,秦帝国的横征暴敛无异于在伤口撒盐,并且在国家机器日益腐化的情况下,中央集权在当时情况下推进得太急太猛烈,导致民众的反弹,从而反噬了整个帝国。

汉承秦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架构,包括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郡县制)等等,但是这种继承只是精神层面的继承,在具体操作层面,是有很大改良,并且分阶段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承秦制却延续了几百年的原因所在。

下一篇:孙悟空压在太行山下五百年,为什么他不想着把洞磨大一点爬出来?
上一篇:孙悟空的真实来历到底是什么?(孙悟空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