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具象、意象及意境?

2022-12-04 02:24:0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8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 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 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和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那就是认为 “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的意中之象。 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龙”、“凤凰”、“麒麟”、“神仙”、“阎王”等等,都是 “意中之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的“乌啼”与 “江枫”、“夜半钟声”,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晓,乌鸦怎么会啼叫呢? 其实,这也就涉及到了诗词的意象问题。 诗人做诗词,往往靠联想,他会把一些眼前并不存在的形象写进诗中,以丰富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指诗词及其他文艺创作中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 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

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 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用通俗 简明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 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 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 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 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 “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 情色彩。 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 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例如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 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 这正寄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气节。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就愈觉得这首诗的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而苏东坡《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

下一篇:花样滑冰哪年列入奥运会(花样滑冰哪年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
上一篇:在中国,做骗子都有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