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之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2022-12-04 01:42:2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5

自古以来,能够影响到历史大致走向与趋势的,除了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皇帝和各个权臣外,还有一种人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皇帝的那些女人们。 魏晋时期有惠帝皇后贾南风,唐朝有武媚娘,宋朝因为后妃争端甚至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所以说,历代以来,虽然一直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但是这句话并不能将“朝堂”与“后宫”完全割裂开来,后妃之间的斗争其实会对朝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在皇家向来也没有国事和家事的分别。

晚明时期爆发的“国本之争”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比较代表性的事件了,因为这次事件将明朝的后宫与朝堂,国事与家事之间的矛盾淋漓尽致地摆放在了众人的眼前。

1、国本之争中不得不说的明神宗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无嫡子的中宫孝端皇后王氏

孝端皇后王喜姐的一生其实都颇为让人惋惜。 这是知书达理又性情温顺的女子,十三岁就嫁给了明神宗朱翊钧,双方有过四十几年的夫妻名分。 在任职皇后期间任劳任怨,辅佐皇帝,哺育子女,孝顺太后,后宫诸事都能处理地十分妥当,可称之为最合格的贤内助不过了。

但是这样的贤内助,在国本之争中却面临着皇帝的不公正对待。

有长子朱常洛但无神宗宠爱的恭妃王氏

皇后王氏在生下一个公主之后,就再也没有安生地产下任何一个子嗣。 明神宗在与宫女王氏的一夜风流之后,有了长子朱常洛,但是神宗并不喜欢王氏,所以秉着“厌屋及乌”的原则,对长子朱常洛也并不看重起来。

王氏的一生都是悲剧的,被皇帝临幸之后,好不容易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洵,但是却因为宫女的身份以及其貌不扬不受皇帝的宠爱,由于在宫中常年以泪洗面,最后哭瞎了双眼。 她的最终结局是孤苦无依,饱受凌辱,与多年不见的儿子相见之后,病逝于冷宫。

有神宗宠爱,但儿子朱常洵不是长子的皇贵妃郑氏

与命运凄惨的王宫妃和孝端皇后王氏相比,皇贵妃郑氏在明神宗这里的待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郑贵妃在万历九年的时候被选入宫,入宫之后,仅花五年的时间,在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之后就晋升到了皇贵妃的位分,仅次于皇后,除了早先生下的皇次女以及早夭的皇二子之后,随后又生下了皇四子与皇七女。 从郑贵妃的生子数量上来看,不难看出皇帝有多么宠爱这位贵妃了。

那么郑氏凭着什么成为了宠冠六宫荣宠不衰的一代宠妃,导致明神宗愿意为她们母子一再与朝臣对抗呢?历代以来的皇帝,对于“解语花”一般的女子向来都没有什么抵抗力,郑氏对明神宗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明实录》里关于郑贵妃,用了“柔嘉玉质,婉嫕兰仪”、“仪容淑慎,性质柔嘉”等词汇来形容,所以郑贵妃的样貌十分漂亮,这是无疑的。 除此之外,郑贵妃也是一个颇有才学的人,读书识字吟诗作赋什么的,不在话下,所以和明神宗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很有话题,红袖添香,别有一番乐趣。

而要说到郑贵妃为什么能够荣宠不衰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她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比如说在她和明神宗的相处方式上,选择了独辟蹊径。 一般的宫妃遇到皇帝无不小意奉承迎合,要不就战战兢兢,后宫的女人都这样,皇帝难免就会失去了新鲜劲。

而郑贵妃对待皇帝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她会陪着皇帝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开心一起难过,在郑贵妃面前,明神宗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对待这样的伴侣,明神宗除了宠爱,还能怎么办呢?

2、后宫与前朝的矛盾

随着皇子的年纪逐渐长大,但是朝中依然没有立下太子,有传言称郑贵妃对皇帝吹枕头风,要皇帝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朝臣觉得谣言并非空穴来风,所以就开始上奏,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明神宗想将帝位留给喜欢的儿子朱常洵,又怎么会答应朝臣的建议呢?于是他就使出了一招拖字诀,这个时候正宫无子的王皇后就被作为挡箭牌被拿出了。

明神宗以立嫡不立长的原则借口,说王皇后还有诞下嫡子的机会,一旦皇后生下嫡子,朱常洛就不符合继承条件了。 这一招明面上是说得过去,但是朝臣也知道,皇后要安全生下一个嫡子有多难,所以皇帝这是在明晃晃的拖延罢了。

随后获得了短暂喘息时间的明神宗并没有如他所说,与王皇后积极投入造人大业,而是继续宠幸郑贵妃。 这其中也透露出了一个信号,一,所谓的嫡子继承不过是皇帝为了延迟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找的一个借口,二、明神宗有意拖到皇后去世,让郑贵妃取而代之,到时候朱常洵以正宫嫡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名正言顺。

但是朝臣不可能毫无所觉,所以多次以立国之根本为由,督促皇帝早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由此,后宫与前朝的矛盾日渐激化,人们对郑贵妃母子的评价也开始丰富多彩起来。

1、把重要的东西留给喜欢的人不行吗?不行!因为你是皇帝

明神宗时期,因为王皇后多年以来只给皇帝生下了一个公主,之后就再也嫡子的出生,而宫女王氏生下来的皇长子朱常洛很明显没有引起明神宗的重视。 明神宗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最受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身上。

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留给最喜欢的人,有这个想法其实无可厚非。 郑贵妃作为一个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登上大宝,明神宗作为父亲,很愿意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皇位留给自己爱屋及乌的儿子这也无可厚非。

但错就错在他们生活在封建王朝,礼教森严的一个时期。 所以,即便明神宗有多么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朝中的臣子也不会愿意。 于是明朝的文官大臣与明神宗之间展开了一次次的对决,为此他们有的被罚俸,有的丢了官职,有的被发配边疆,但是依然前赴后继,只为打消明神宗废长立幼的想法。

《明史》记载:“帝一怒而斥谏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骇叹。 ”随后明神宗搬出王皇后,采取了拖字诀,但是关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依然还是没有解决,明神宗依然抱着将最重要的皇位留给喜欢的儿子的想法。

2、“作为臣子,我们只承认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一直以来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上到皇家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下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平民百姓之家爵位以及财产的继承问题上,只要是正头夫人生下来的孩子,在地位上就是要比庶出的孩子高很多。

在皇家,嫡长子继承制就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立长子,所以即便朱常洛仅仅只是一个宫女所生的孩子,但是出于中宫无嫡子的原因,朱常洛也会因为长子的身份而获得文官集团的支持和拥护。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斗智斗勇之后,加上有了太后的直接干预,最终明神宗只能无奈妥协,立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十五日己卯,册立皇长子为太子,暨册封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诏告天下。 ”

在明神宗眼中看来,皇位是自己的,所以想把重要的东西留给最重视的人是自己的家事,但是在皇家怎么可能会有家事呢?皇家的一切事情不论大小,都是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

所以,明神宗妄图废嫡立长的想法自然会受到百官的激烈反对,鼓吹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郑贵妃也被言官集团大肆攻诀,因为朱常洵既不占嫡也不占长,压根就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国本之争虽然最后以明神宗无奈妥协,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文官集团的最终胜利告终。 但是这个结局是朝堂和后宫之间历经十几年的斗智斗勇才换来的。

皇家无家事,所以,国本之争是很能体现明朝后宫与朝堂矛盾,国事与家事矛盾的一个事件。 国本之争成为明朝党争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参考资料

《明实录》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下一篇:现在还有哪些免费的互联网推广渠道?
上一篇:杨钰莹、张雨绮、吉克隽逸如果必须娶一个,你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