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你有什么感受?(赵薇拍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22-12-03 22:01:0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5

从青葱无忧的学生时代,写到步入职场、社会,是辛夷坞的最大特色,也是改变后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高度接受的原因之一。 作品在晋江连载时,原题还是《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出版时因政策要求,更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但不论是“腐朽”还是“逝去”,都暗含着“结束”,或曰“死亡”。 而“终将”二字则宛如最后的审判,宣告这一结束必然来临,而所有人都只能身陷无法回避的宿命之中,这也是我看过电影《致青春》之后,最明显的一种感受。

从所有精力被兑换成考分的中学生,到“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的社会人,两个坐标之间,是被悬置了的大学四年。 这个时空就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异度空间,它可以盛放青春、爱情,然而时间一到,一切都终将腐朽、逝去,什么都是留不住的,无论我们怎么依恋、挽留,该离开的终究会离开,该蜕变的也终究会蜕变。

我们急迫地要去处理“青春之爱”,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今日的语境下,“爱情”已经不能在“婚姻”中获得不朽,总是早早夭折,甚至,原本缺一不可的两者,已经渐行渐远。 “爱情”在启蒙话语中作为确立自我主体的标志,与个体意志息息相关。 “婚姻”则关联着家庭,是整个社会、集体的基础。 从爱情到婚姻,是个人与集体进行对接的一种方式。 以爱情为信仰的八十年代,坚持“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实则是相信个体与集体能够达到有效的互动、平衡,秩序仍旧存在着协商与改变的可能。 但是八十年代末期启蒙理想的坍塌,则让这种信任彻底崩盘。 直到今天,《致青春》和以此为代表的大众文艺作品,将爱情的界限不断放低,乃至全盘反写,执着于追寻启蒙时代幻象的年轻一代,经历陷落的绝望继而回归平凡、认同平凡,并将所有精力从头顶的天空转向手中的饭碗。 这种作品背后的话语逻辑,与呈现出来的怀旧感伤,是最值得关注的。

下一篇:如何看待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的结局?
上一篇:日本的电视剧、动漫、电影、综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