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2049》上映后,为什么口碑出现两极分化,且观众感受出现反差?

2022-12-03 17:22:5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6

这也就是原始社会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差别:前者喜不喜欢一个东西是需要亲身尝试和验证的,哪怕是付出沉重的代价。 后者不然,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骂就骂了,没有理由!没错,这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个性。 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我清楚地记得几次院线观影的体验:

第一次是15年去看《刺客聂隐娘》的情形:那是首映后的第一个周末,小场。 电影开始后足有二三十人,等电影演不到一半的时候便开始有人陆续离场了。 影片结束后,剩下的大概也就五六个人。 在电梯口,我听到一个女孩儿实在忍不住跟身边的男朋友抱怨道:这什么电影,我不喜欢!

还有一次是去看某个展馆的免费电影,酷暑天,放的是「维姆·文德森」的《爱丽丝城市漫游》。 我记得很清楚:电影开播之前半小时,第一排最好的座位便被一群大妈大叔占领了。 我当时还感叹如今上海观众的欣赏能力不可小觑了!直到电影结束后前排大妈怒目三尺地嘀咕了一句「什么玩儿意!」后离开场地,我才如梦初醒,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注:《爱丽丝城市漫游》中用到了大量城市噪音,加之画面是黑白的,剧情是反故事的。 给大众的听觉视觉感受很不爽)。

最后一次便是《银翼杀手2049》各大院线上映,不在话下…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逼那些从不看书的人去看《脂砚斋评石头记》的!人家本来在自己世界活的挺好的。 就像一个住在别墅里的少妇从来不会去坐公交车一样。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哪来的矛盾!

有的人会说:大部分看《聂隐娘》的人是奔着舒淇、奔着戛纳最佳导演奖去的;看《爱丽丝城市漫游》的大妈是奔着免费、空调房去的…这都不难理解,发行方的过度引导给观众带来了预期上的强烈落差。 可这又跟电影本身的好坏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大家不爽后会把问题归咎到电影上,而不是去怪那些发行发和宣传方甚至投资方。 如果宣传方不把大众向《银翼杀手2049》海报上的哈里森·福特、《爱乐之城》这些字眼上引,而是把重点放在电影的画面、色彩、意义上,哪怕加上一句「尿频者误入」,也不会出现这种阴差阳错的结局。

这又引申出下一个问题:

艺术性比较强的(或者大众称之晦涩冗长的)电影到底应不应该放到中国院线?

如果把一个文学系的研究生扔到饭店后厨,对着一群伙食师傅大谈特谈文学史,那么,人家厨师一定以为这个人显摆、装…相反把个厨师扔到教授群里谈后厨法则,那估计下场也大差不差了。

中国电影是否反思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奖电影几乎没有一部在中国公映!即便是奥斯卡获奖电影也很少有来中国打市场的。 个中原因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相信那些获奖导演和制片人有自知之明!试想下:「伍迪艾伦」的电影在中国上映会有什么后果,「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在中国上映会有什么后果,不被中国网友骂死才怪!那些电影可比《银翼杀手2049》「冗长」多了。 不如建议大众组团去戛纳电影节骂,直接灭了戛纳,要知道,那可是制造大众所谓闷片、烂片的罪魁祸首。

当然,做厨师也好,当教授也罢,两个行业都值得尊重,萝卜白菜也各有所好。 我们为什么要跑到 KTV 去推销「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我们幻想 KTV 可能会有一两个幻想得到知识的服务生或酒客。 但反过来想,如果KTV有这种人,他(她)终归会自己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就像无数电影爱好者终归是会在网上找到自己想看电影的种子或光盘一样。 强把文学塞到 KTV 里,即便是最终挖到一两个受益者,也得付出被大多数人唾骂的代价。

带着这些问题,再开看看《银翼杀手2049》上映后那些让人费解的抱怨:

有人说影片太长,不考虑观众感受,尤其是憋尿这个问题!这我就迷惑了:哪家电影院在电影上映后把门给反锁了?严禁观众上厕所了?(估计这样早有人打110了)

有人会说上趟厕所就会错过很多镜头,那票不白买了!这倒没错,可前脚说电影冗长、拖泥带水,后者又怕上厕所错过镜头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我们来算算在电影院可能浪费的时间:低头吃口爆米花浪费一秒,跟旁边的(男)女友说两句话消耗两秒钟,刷下朋友圈五秒钟,接个电话一分钟…所有这些时间加一起,还不够上趟厕所的?

有人说影片太罗嗦,这我更纳闷了:但凡是个畅销片都得在最后的大团圆上、或者男女主人公接吻上、或者解释剧情上浪费大量时间,反倒《银翼杀手2049》为了不占用电影时长,甚至另外拍了三部短片来补充解释「大断电」、「华莱士关于重启复制人产业的幕后谈判」这些情节;为了不拖泥带水,K的智能女友甚至最后连句「I love you」都没说完就被断电了,K 的女 BOSS 在得知其可能就是那个被找的复制人后代(K可能有危险)后,导演没给观众任何反应机会,一个眼神加几个音乐提示音就把 BOSS 试图帮助K的态度交代了…可以说,这种电影能在片中找到几句废话还真不是件易事。

那么,抱怨的观众到底嫌哪慢,又到底嫌哪晦涩,我想谜底只有从那些「脑白金广告」或者「宫斗剧」里找了。

时间长也好,电影太暗、太晦涩也罢,说实话,《银翼杀手2049》离那些“标注文艺片”还都差远了(再次建议部分中国网友组团去戛纳电影节骂。 当然,人家那些阴暗晦涩的电影也不敢来中国院线)。

的确,我们并不应该把这部电影迷信成一部至高无上的作品,至少在我们没有充分吃透它之前。 就像我们不能在没看过宫廷剧之前就骂甄嬛一样,学学人家李敖,欺负人也要欺负的有理。

然而,现实是这样:

与其说《刺客聂隐娘》、《银翼杀手2049》这些电影对中国文艺片市场起到了抛砖引玉、身先士卒的作用,倒不如说它们对大众市场极其危险,就像《美国往事》在某个社区大礼堂放映那样:一枪、一拳、一嘴血就足以赶走一半观众了。 这又何来的引导?!

中国电影,到底该走何路…

更多电影知识,更多电影分析,关注【星期五文艺】

下一篇:本科现在进疾控中心有发展前景吗?
上一篇:上海路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