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数学的发展史(简述数学的发展史50字)

2022-12-03 08:15:5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4

约公元前3000年,埃及出现象形数字。

公元前2400—前1600年,巴比伦泥板书使用六十进制计数法,已知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公元前1850—前1650年,埃及纸草书使用十进制计数法。

公元前1400—前1100年,中国殷墟甲骨文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公元前11世纪,周公和商高已知“勾三、股四、弦五”。

约公元前600年,希腊泰勒斯开始命题论证;中国荣方和陈子已知勾股定理。

约公元前540年,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证明毕氏定理,由发现不可通约量。

约公元前500年,印度《绳法经》给出的精确值,已知毕达哥拉斯定理。

约公元前460年,希腊智人学派(也称巧辩学派)提出三大几何作图难题。

约公元前450年,希腊埃利亚学派的芝诺提出“芝诺悖论”。

约公元前380年,希腊柏拉图在雅典创办“柏拉图学园”,主张通过学习几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约公元前335年,希腊欧德莫斯著《几何学史》,成为第一个数学史家。

约公元前300年,希腊欧几里得著《几何原本》,用公理法建立演绎数学体系。

公元前287—前212年,希腊阿基米德给出球体积计算公式、圆周率上下界,隐含近代积分学思想。

公元前230年,希腊埃拉托色尼发明“筛法”,用于建立素数表。

公元前225年,希腊阿波罗尼奥斯著《圆锥曲线论》。

约公元前150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数学书《算数书》,之后又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约150年,希腊托勒密著《天文学大成》,发展了三角学。

约250年,希腊丢番图著《算术》,提出不定方程,引入未知数,创建未知数的符号。

约370年,希腊希帕蒂娅出生,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家。

462年,中国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以355/113为密率。

820年,阿拉伯花拉子密著《代数学》,此书12世纪传入欧洲,代数学因此得名。

850年,印度马哈维拉著《计算精华》,率先给出二项式定理的计算公式。

约870年,印度出现包括零的十进制数字,后传至阿拉伯变成印度—阿拉伯数字。

1100年,阿拉伯欧玛尔·海亚姆用圆与抛物线的交点求三次方程的根。

1150年,印度婆什迦罗对负数有所认识,并接纳了无理数。

1202年,意大利斐波那契著《算经》,提出“兔子问题”。

1247年,中国秦九韶著《数书九章》,发现大衍术和秦九韶算法。

1482年,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拉丁文译本)首次出版。

1545年,意大利卡尔达诺著《大术》,给出三次和四次方程求解法。

1572年,意大利邦贝利著《代数学》,提出初步的虚数理论。

1591年,法国韦达讨论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成为现代代数符号之父。

1614年,英国纳皮尔建立对数理论。

1629年,荷兰吉拉尔提出代数基本定理。

1637年,法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费尔马提出“费尔马大定理”。

1642年,法国帕斯卡尔发明世界第一台加减法机械计算机。

1657年,荷兰惠更斯提出数学期望概念,此前帕斯卡尔和费尔马在通信中已谈及概率问题。

1665年,英国牛顿研究流数术,他和德国莱布尼茨先后创立微积分,后者发表在先。

1666年,德国莱布尼茨著《论组合的艺术》,提出数理逻辑的思想。

1680年,日本关孝和始创“和算”,引入行列式概念。

1736年,瑞士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创立图论和几何拓扑学。

1777年,法国布丰提出“投针问题”,推动概率论的发展。

1799年,法国蒙日创立画法几何学。

1801年,德国高斯著《算术研究》,奠定了近代数论的基础。

1802年,法国蒙蒂克拉和拉朗德合著四卷本《数学史》出版,成为最早系统论述数学史的著作。

1810年,法国热尔岗编辑出版《纯粹与应用数学年刊》,是最早的专门数学期刊。

1812年,英国剑桥分析学会成立,是最早的数学分支学会。

1824年,挪威阿贝尔证明五次或五次以上的一般代数方程不存在根式解。

1829年,俄国罗巴切夫斯基发表最早的非欧几何论著——《论几何基础》。

1832年,法国伽罗华彻底解决代数方程根式可解性问题,确立群论的基本概念。

1843年,英国哈密尔顿发现四元数,首次提出非交换代数的概念。

1851年,德国黎曼提出“黎曼猜想”。

1864年,莫斯科数学会成立,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数学会。

1868年,意大利贝尔特拉米首先提出伪球面可作为实现双曲几何的模型。

1871年,德国G.康托尔首次引进无穷集合的概念,随后创立集合论。

1872年,德国F.克莱因发表《埃尔朗根纲领》,试图以群论为基础统一几何学。

1889年,意大利皮亚诺建立了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系统。

1897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1898年,英国皮尔逊创立数理统计学。

1899年,德国希尔伯特著《几何基础》,开创公理化方法。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著名的数学问题。

1903年,英国罗素提出“理发师悖论”,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

1904年,法国庞加莱提出“庞加莱猜想”。

1907年,德国闵可夫斯基提出四维时空结构,为狭义相对论提供了最适用数学模型。

1910年,希尔伯特建立了希尔伯特空间,把几何学的维数从有限推进到无限。

1931年,奥地利哥德尔提出了公理化数学体系的不完备性定理。

1933年,苏联柯尔莫哥洛夫建立概率论的公理系统。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次颁发菲尔兹奖。

1938年,布尔巴基丛书《数学原理》出版。

1944年,美籍匈牙利人冯·诺依曼等建立博弈论。

1948年,美国维纳著《控制论》。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EDSAC。

1976年,美国阿佩尔和哈肯利用计算机证明了地图四色定理。

1977年,曼德勃罗建立分形几何学,维度从整数推进到分数。

1978年,沃尔夫数学奖开始颁发。

1995年,英国怀尔斯证明费尔马大定理。

2003年,阿贝尔奖开始颁发。

2006年,数学界最终确认俄罗斯的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下一篇:正因为不能称心如意,人世才有意思,你同意吗?
上一篇:沈括: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