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历史上,尹派小生王君安有哪些故事?

2022-12-03 04:15:2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8

王君安老师,越剧名角、尹派小生、尹派传人、尹桂芳的入室弟子之一。

1983年13岁的王君安迈入上海戏曲学校的大门学习、进修,后来再看这个新校区是绿树成荫,光光排练厅,都好多个,她当时的学校,他们那个时候的学校因为是在市中心,它那个是繁华地段了现在是,黄金地段,然后学校比较小,那时候学校里,只有他们越剧、京昆,学校的生活让他们也觉得很开心,因为吃的很好,讲的语言又不是福州话,家乡话听得很亲切,跟浙江的话非常的类同,她老师又在上海,尹桂芳这个时候住在上海。 她每次来到老师的家、每次回来都觉特别的亲切,特别的开心。 虽然经常来,但是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还是那么激动,就像回到家的感觉。 在王君安小的时候,这个大楼算是最好的一栋,醒目的建筑了,最好的一栋大楼,旁边一到晚上都一片漆黑的,现在完全不一样,高楼大厦。 淮海西路40号是她老师尹桂芳大师八十年代一直到2000年去世前一直居住在这里,老师住在7楼,每次摁到7楼她就会觉得,一到电梯她就会情不自禁地,就是下意识地就会到7楼,如果是在自己家,她也会情不自禁地按7楼,也会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下意识地就会摁下七楼。

王君安13岁在芳华就来老师家了,就跟尹桂芳孙女一样,很亲切。 光阴转瞬,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是最大的小偷,它偷走了年少轻狂,偷走了深爱的人的气息,但无论如何,偷不走的确是深藏心底的记忆。 王君安记忆里,这座陪伴了自己少年时光的淮海西路40号楼,曾经是那样的伟岸,在那儿有多少个清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总能将她从梦乡中唤醒。 她(尹桂芳)最喜欢坐的地方就在窗前,这个窗口的位置,她就坐在那里,然后肯定是这样子,王君安一边唱她一边打打拍子,她呢肯定是站在那一边,做给她看,然后哪里不对她就会指出来,纠正出来,非常有意思。 王君安表演上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她(尹桂芳)不会骂,她不会批评什么,就是好好跟她讲,怎么怎么,就是蛮动人的这个情境。 老师给他们上课的话,主要是讲一个情字,一个眼神,就是你里面想什么,心里想什么,是用眼睛来传递的,老师的眼睛很漂亮。 她(尹桂芳)的眼睛不是乱撒的,不是乱来,不是说为演戏而演戏,她的眼睛是随着她的感情,你会被她抓住的。 那个时候,尹桂芳先生总是慈祥地在藤椅上教小君安学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句唱腔,慢慢地在王君安的身上烙下了尹派的影子,一些老观众,入迷一样的,看到王君安就想到尹老师。 尹老师在的时候,王君安送的,她一直放在那床头柜上面,后来那个床头柜旧了就扔掉了,换一个,把这个照片想拿下来,结果拿不下来,就把这个玻璃裁下来放在那儿,如果拿下来这个照片就坏掉了,就是不舍得,就把这个玻璃划下来一直放在那里。 现在,老先生早已踏鹤仙去,曾经屹立的淮海西路40号楼,如今已被周边挺拔的新楼簇拥起来,那些楼房越盖越高,越盖越高,但在王君安的心目中,这幢高楼,还是如她最初踏进尹老师家门时那般雄壮,然而与当年不一样的是,她自己心中打造的那幢高楼,在几十年的拼搏中,已悄然间耸立起来了。

因为以前的话,她在老师身边的时候,包括,她没出国之前吧,在芳华,很多后面的事情自己根本就不用担心的,她只管自己把戏演好,那当次这次就不同了,因为现在真的是要很独立的面对很多事情。 在尹桂芳故居的窗台边有一盆君子兰,是王君安2006年回国后献给老师的,当年她回到上海的时候,她爸爸买了这盆君子兰送给她,很奇怪,2010的前些年,(尹桂芳外甥女范益美)跟她说,它一直长出花来,09年都开了十八朵花,当时她跟她说,它当时已经有两棵了,本来只有一棵的,当时变成两棵了,10年她进来看,分出枝芽了。 王君安闲暇时,爱养些花草,但却独爱这一盆君子兰,这样茂盛碧绿的君子兰十分珍贵,王君安却并没有放在身边呵护,而是送到了尹老师的故居,在曾经尹老师坐塌的藤椅边,在曾经一览众楼小的窗台边安静地放置着,熠熠生长着,这样安全回归的感觉,或许也是她梦中萦绕了千百回念想。

她是尹派越剧女小生,翩翩君子,把感动带给观众,无数观众为她痴狂。 有人形容王君安的气质优雅,声如琥珀,形如美玉,神似幽兰,质同冰雪,这样对她的褒奖,在媒介发达的今天,随处可见,王君安这个名字,在媒介迅速的传播中已然已经变成了一个糅合时尚与传统的艺术元素,成为了人们内心追寻美的情感依托,姚锡娟他们这一代人,可能就把对尹先生的爱,逐渐转移到尹派传人身上,那么君安又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传人,她觉得君安的优势,不止在她的形象气质,还有她的唱、道白,学得是很到家。 韦翔东他觉得有一句老话,叫角是天生的,第一她自身的,她天生就是这样,这是爹妈给的,再加上她自身的这么多年的一些修炼,再加上尹派带给她的和她又回馈给尹派的,综合起来,形成了她这种独特的美,而她的这种美是跟现代有衔接的。 洪伟成曾言,在王君安身上,他可以看到,她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一开始他不知道,她的这种文人气质来自哪里,后来他才知道,慢慢熟悉以后他才知道,她的经历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她这个离开国家,去到美国去念书,真的去念书,而且她真的是从一个不会英文,根本没有上过大学这样一个基础的一个演员,十几岁进了一个剧团,你都知道十几岁学的文化课程和她要去美国上大学这中间的距离,其实也可以想知她在那个地方,她是付出了多少的艰辛,然后她去读了一个学位,然后十年以后又回到中国。 洪伟成他觉得她的这一次出国大大开拓了她的眼界,增强了她的一些知识的储备和文化的底蕴,然后呢她重新登上舞台以后,这些东西就是不由自主地从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当中流露出来,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气息,他想,是跟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能够吻合的。 其实跟他们中国八十年代出去有大量的学生到国外去求学,又归来的很多的这样一批精英,又回到中国再服务于中国,这个现象其实不仅仅是王君安现象,田蔓莎觉得这也是中国在改革初期以后的一个中国现象,然后她又是艺术界当中一个现象当中的一个现象个案。 王君安的幸运是什么,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尹先生当时只是在上海或者江浙沪一带影响,王君安的幸运是在网络时代,大家都在网络上能看到她,在电视上能看到她,所以很快就形成了大概一个君安现象。 不敢说是全部,大多数的王君安的戏迷,未必他们会是传统戏曲的狂热的爱好者,但是相信由于王君安的带动,他们可能会慢慢地进入到我(他)们这个博大精深的一个戏曲领域。

王君安曾言,你不要问越剧给予你什么,你要问自己,你给予了越剧什么,你不要问芳华给予了你什么,你要问自己,你给予芳华什么,你不要问老师给予你什么,你要问自己,你给予了老师什么。 此时,或许王君安最想问的是自己对越剧、对尹派、对老师的态度,在《问君安》尹派越剧专场结尾以一曲“生日快乐”歌表达对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先生的敬意和怀念,王君安也在恩师尹桂芳的石膏像前深深鞠躬。 当时六月份在福州演完首演,他们当时下半年要在上海演出,再次献给娘家的尹派观众、越剧观众。 这时候的王君安,更像是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曾经的挫折就是最低点,而当时,她比她刚开始的时候起点更高了。 关于她过往的故事已成传说,关于她的未来,人们殷切期待,从传统的《玉蜻蜓》、《盘妻索妻》、《红楼梦》到当时的《问.君安》,王君安正和热爱她、热爱尹派艺术的人一起找寻自己。

下一篇:铁路运输有哪些优势?(铁路运输有哪些优势)
上一篇:固始县锦缘快餐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