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艾伯顿退役,塞尔比继承“磨王”称号,对此你怎么看?

2022-12-03 02:18: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1

吃瓜群众的无稽之谈而已。

首先我们应该对“磨王”艾伯顿的退役报以最大的尊重,斯诺克历史上绝对有他的一席之地,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称之为“磨王”,至少在我眼里除了艾伯顿之外,目前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磨王”,因为在我的概念里“磨王”是一个褒义词,不是所有击球节奏慢的球员都能称之为“磨王”,这是对“磨王”一词的亵渎。

那么什么样的球员能称得上磨王?为什么很多人称塞尔比为磨王?塞尔比到底能不能(继承)称之为磨王?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磨王的世界。

什么样的球员能称得上磨王大家一直在社交平台冷嘲热讽的称某位打球慢的球员为磨王,只要谁打球慢,似乎给他贴上磨王的标签,总没错,然而大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什么才是磨王?

我给出的概念很简单,你必须得又“磨”又是“王”,才能成为真正的磨王,“磨”的意思就是击球慢,很好理解,“王”的意思就是你必须有所成就,光打球慢我很难承认你是“磨王”,顶多是“磨痞子”罢了,艾伯顿作为9个排名赛冠军得主,世锦赛冠军,“磨王”名副其实,这是能称得上“磨王”的两个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我们以目前职业球坛打球慢的几个球员为例,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128名职业球员平均击球时间(AST)在30秒以上的就4名球员,罗德-罗拉、杰克-琼斯、李-沃克和彼得-艾伯顿,为什么很少有人说剩余3位球员是磨王?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罗拉、琼斯还是沃克,他们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你能称他们为磨王吗?显然他们虽然打球够磨,但还远远配不上磨王这个称号。

塞尔比能不能称为磨王?了解了磨王的概念之后,我们来判断一下塞尔比能不能称为磨王。 我们从两个“必备条件”出发。

第一,塞尔比是不是“王”?这一点显然是满足条件的,世锦赛三冠王,连续7年世界第一,17个排名赛冠军,600+杆破百,无论哪项数据,都没有问题,甚至远远超过了艾伯顿的成就;

第二,塞尔比够不够“磨”?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至少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们还不能把“磨”的名头强加在塞尔比头上,根据世界斯诺克巡回赛官方统计的AST来看,塞尔比只不过以24.04秒的平均击球时间位列128名职业球员第81位,处在中等偏下的位置,所有职业球员中比塞尔比慢的球员还有47位,比较有名的比如中国球员周跃龙(25.41秒)、三败丁俊晖的斯科特-唐纳森(25.18秒),另外囧哥以23.95秒仅仅比塞尔比快0.09秒。

再换一个角度,如果把塞尔比和艾伯顿比较,他们之间相6.62秒,把塞尔比和奥沙利文比的话,他们之间相差7.17秒,完全符合塞尔比击球速度中等偏下的判断(不是垫底),因此我们主观地认为塞尔比打球慢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称塞尔比为磨王?既然塞尔比打球不慢,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称塞尔比为磨王,或者直接说他打球慢呢。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塞尔比严谨的球风让人感觉他打球很慢,这其实也侧面体现出现代人的一种浮躁心理。 我打个比方,比如你在开车,正常行驶状态下前面的车并不慢,当遇到前方有突发状况时,前面的车突然行驶缓慢,而你很有可能开始浮躁起来,对着前面的车狂按喇叭,其实并不是他开的慢,他只是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塞尔比就是那个开在你前面的司机,他打球一点也不慢,正常球型下的击球节奏可以保持在20秒左右,只是当遇到一些特殊球型、异常状况或者关键选择时,塞尔比的思考时间会比一般的球员更长,这也是他的长处所在,因为他在斯诺克方面的思维非常缜密,他所追求的是在10种可能性(线路)里面挑选出最佳选择,而不是在两三种线路里面随意做决定,而观众和对手在这个时候由于是等待的一方,所以往往会认为塞尔比太慢;

第二,对于中国球迷来说,2016年世锦赛决赛的印象是深刻的,当时塞尔比开局6-0遥遥领先,随后被丁俊晖扳到8-6,分差缩小到2分,在第15局丁俊晖单杆71分超分的情况下,眼看比分将来到8-7,塞尔比并没有放弃,而是和丁俊晖展开缠斗,最后这一局耗时长达1个小时10分钟左右,虽然丁俊晖最后拿下该局,但离场时疑似情绪上稍有不满。 这场比赛由于是丁俊晖的第一次世锦赛决赛,最后也是塞尔比获胜,因此塞尔比这样的“拖沓”的表现让中国球迷极为不满,其实客观地站在竞技层面来讲,塞尔比没有问题,只是这场比赛的特殊性,让塞尔比在中国球迷心目中烙下了“磨王”的印象;

第三,6分13秒事件。 2019北爱尔兰公开赛1/4决赛,当时希金斯4-2领先到达赛点,第7局塞尔比在局分66-0领先,台面还剩67分的情况下一杆安全球思考了约6分13秒之久,赛后希金斯面对媒体表示:“当你在赛场上,脑子变成一团浆糊这种事是有可能发生的,或许马克(塞尔比)当时就是这样吧。 ”仅仅一个月之后,塞尔比又在苏格兰公开赛1/4决赛与奥沙利文相遇,两人赛前关于塞尔比6分13秒事件的言论不断被媒体放大,甚至在国内自媒体中间产生诸多臆造的桥段,因此无数中国斯诺克球迷群体中的吃瓜群众便天真地以为奥沙利文真的讲了某些不尊重塞尔比的话,这件事无限掩盖了塞尔比打球不慢的事实。

总结:斯诺克球坛从此再无磨王综上所述,能够被尊称为“磨王”的球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击球慢,AST起码在30秒上下;第二,具有一定成就。 塞尔比满足了第二个条件但是打球并不慢,因此将塞尔比称为“磨王”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能降低“磨王”的门槛标准。

塞尔比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磨王”,有诸多的单个事件背景作为我们潜意识的催化剂,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喜欢以偏概全,比如塞尔比的球风、比如塞尔比与丁俊晖之间的某个对局、比如奥沙利文等球员的某句话,这些都是造成塞尔比是磨王的刻板印象,但这只是印象而已,并不是事实。

另外表达一点,在艾伯顿退役之后,当今斯诺克球坛再无“磨王”,打球慢的没成就,有成就的打球并不慢,我很期待下一位磨王的产生,塞尔比可以冲击一下这个称号。

注:文章写于2020年5月5日。 关注@聊个芝麻球 专注斯诺克资讯与评论。

下一篇:中国文化的特色表现在哪里?(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哪里)
上一篇:文物对我们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