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贾平凹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2022-12-02 20:47:3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0

纵观一百年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史,仅仅在2012年由莫言先生为中国文坛填补了这项尴尬的空白。 中国作家屡屡跟所谓的世界文学接不上轨,作品始终无法成为瑞典皇家学院评委眼中的宠儿,无法用文学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文化实力和自信,这跟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实在不符。

莫言之前,中国作家里,被诺奖提名的为数不少。

被诺奖关注的第一位中国作家是鲁迅先生。 当年诺奖评委们托人找到鲁迅先生,向先生抛来橄榄枝,但鲁迅先生认为自己的文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诺奖高度,不配这个奖项,评委只好打道回府;老舍先生最有望为中国摘得诺奖,当年评委们已经初步决定授予老舍先生为1968年的诺奖得主,准备向外公布消息时,然而,老舍却已于数月前去世(受迫害而跳湖自杀),按照规定,诺奖不能颁发给亡人,因此,我们失去了获得诺奖的最好机会。 最终,当年的诺奖授予了同是亚洲人的川端康成;80年代末,沈从文先生也被诺委会屡屡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诗人北岛已被诺奖提名了好多次,也算近二十年来入围诺奖的常客了,但他每次总感觉欠一些火候,每次都逃脱不了被落选的命运。

与北岛命运相同的法国籍捷克作家昆德拉,恐怕这辈子也难以获得诺奖了。 但昆德拉的影响早已享誉世界,获不获奖意义都已经不大。

中国作家为什么如此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鄙人之见,有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文化隔阂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西方人设置的奖项,它的评选规则必然带有西方意识形态下的标准。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中国人从小接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 两种文化理念截然不同,必然造就不同的价值观。 文学作为传递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让不同理念的人通过文学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显然太难。

让西方人来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就像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去解读西方文化,文化上的隔阂会把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消解和抹杀掉。 印度、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作家获得诺奖比中国早,或者比中国人数多,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西化程度较高,他们和西方人在文化理念上接近,沟通起来会更容易一些,他们获奖比中国人更有优势。

其二,中国作家的艺术水准和职业道德还有待提高。

当下不少成名作家一条写作路子走到黑,不敢走创新之路。 许多作家由于在过去一直在移植西方的写作经验和方法,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具有东方审美情结的表达方式,缺乏自己突出的风格。

当下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相对缺乏,很多批评家都是作家兼职。 由于我们生活在人情社会里,许多批评家担心得罪人,碍于情面,总是昧着良心肆意吹捧,这样的评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对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伤害。

许多作家一旦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就基本上忘记初心,不再孜孜不倦地探索,逐渐荒废掉自己的才智。

评论界也缺乏系统而有效的评论体系。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评论家一半的功劳。 正因为缺少专业的评论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去引导、支持和矫正作家的创作,全靠作家在创作中自己摸索,因此,能出好作品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作家也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剖析和揭示,深层原因想必连读者都能搞清楚,不需鄙人在此赘述。

提高写作艺术水准不是一味的向世界文学潮流靠拢,追求形式,而置民族性的言说方式而不顾。

作家是个体劳动者,必须耐得住寂寞。 手中握着笔,心里却想着莺歌燕舞的生活,那就趁早放下笔,别用文字去误人子弟。 作家做人比作品更重要,在这点上,当下很多作家不够称职。

其三,糟糕的翻译,让文化韵味丧失殆尽。

几千年的汉语犹如陈年老酒,味道醇厚得有些曲高和寡。 要想把原汁原味的汉语完完全全在另外一种语言里还原,难度确实不小。

因此,翻译变得是多么重要。 很多国外学者前些年曾经尝试着翻译唐诗宋词之类的古文学经典,国内学者把他们翻译出来的外语又转化成现代汉语后,发现原味尽失,诗词中的韵味、节奏、意象、意境等元素,都支离破碎。 由此得出结论,作为文学中语言最凝练的诗歌,不可翻译。

在早期,《水浒传》被译作“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或者“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西游记》则被译作“猴子的故事”,《三国演义》里的“赤壁”被译作“红色的岩石”。

如此的翻译,很难传达出文化意蕴,看起来更像是笑话。 当然,当代翻译家的水平比先前进步了不少,一直在为用译文接近原作而努力。 一个优秀的翻译家,都是精通多国语言和文化的大学者,目前,我们急需这样的人才把中国文化传播和发扬出去,为诺奖的中国风增加动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座巨大宝库,从中汲取养分是一条可行之路,在这一点上来看,当代作家贾平凹做得相当成功,他把古语、方言、俚语杂糅到一起,其文学语言韵味十足,可以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根之木,让文学语言变得有弹性和韧性,极具知性张力,值得玩味。 如果要说谁还有实力为中国摘回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笔者看好贾平凹。

《废都》和《秦腔》堪称贾平凹很重要的代表作。 尤其《废都》,集思想性、现实性、前瞻性和技巧性为一体,虽然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但放在当代社会来解读,依然很有代表性,可以说,这部小说穿透了时间的遮蔽,放出了思想的光芒。

贾平凹的写作实力和文学高度已经很高了,比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作家,也不见得差。 只要他在写作中善于不断从西方文学理念中吸收营养,并紧紧握住当代意识,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作品完成后,建立和组织起出色的翻译团队,把自己作品的翻译工作做好,向外,尤其向欧洲推广出去,那么,他就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近。

下一篇:海宁明乐农业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
上一篇:成都陈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介绍?(成都华霖商贸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