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传说小故事精选

2022-12-01 10:37: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5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冬至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三个有趣的冬至传说故事,大家快来看看吧!

  冬至传说故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故事二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老祖宗摸出来的这些个节气,一定费了不少劲,这么费劲,为的是嘴上一口吃的。 靠天吃饭的年月,不明白节气,很可能就要饿肚子,要送命。 而这些节气慢慢转化为节日,用来纪念它们最直接的办法,仍然是吃。 比如,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 我觉得这是再单纯不过的庆祝了。 吃饱了吃好了,是我们最初的快乐。

  冬至传说故事三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证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因此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故事

下一篇:关于皇姑要出嫁的民间故事
上一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