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初中作文

2022-12-01 10:12:3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2

  《山居笔记》的正文部分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结束,共计十一章。 以地域为分割,为我们演绎着华夏古国两千年来不朽的文化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这两天都在品读余秋雨的散文,收获颇丰。 尤其是对中国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 每每想到那略带晦涩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字,总能使我心底一颤。 在不经意间,我对人性的理解、对世俗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力在不觉间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鸟瞰的高度。

  游戈在那充斥着极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字里行间。 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联翩。 于是我悄然离开与其畅游在罗马假日空寂、穆肃的伟大。 震撼于都江堰超凡脱俗的水波凄厉。 徘徊于周庄水乡静溢、淡逸的绝尘。 踽踽独行于这世间的华丽风景,四周排满各国异地的风情,我好似彳亍在一条条“繁华”的街道,周遭尽是千古名胜的味道,我的思绪也同化在这种超尘的意境里。 忽地,耳旁传来一阵轰鸣,于是静下心来。 侧耳倾听。 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刹在一个月落风啼的风霜深夜鸣钟,那鸣响深沉而凄楚,惊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张继的过客。 只见他提起涣散的双眼,迷离地凝望着不远处零星闪烁的渔火。 他轻拂衣袖,泯月华之光,粹然一声长叹:“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一首名作《枫桥夜泊》的诗文便横空出世了。 千年的岁月又不知有过多少名流官宦游历于寒山寺的风华,听闻过那深沉久远的钟鸣。 但历史的年轮压辘过他们过往的痕迹。

  而寒山寺的那个不眠夜,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载光阴延伸到了那么遥远,它居然镌刻山河,雕偻人心,永不漫漶。

  读山居笔记有感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 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 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 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 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 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

  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后感想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举例来说,在《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个章节,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说清朝的避暑山庄。 一开始,作者用本身亲自游览的经验,详尽地写出了该处美丽的风景,读完后闭上眼彷佛就可想象出当地的美景,一花一草,一样不漏。 接着又藉由该地原本避暑游玩的作用之后,却是用来躲避敌军的追杀来暗讽当年强大的帝国,在晚年衰亡的惨况,清代后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 我想,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下一篇:山居笔记读后感1500字作文
上一篇:火烧赤壁读后感小学优秀作文(火烧赤壁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