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优秀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 读书笔记)

2022-12-01 09:55:5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5

  《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关于智慧的童话故事。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菲的世界》优秀读书笔记,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菲的世界》优秀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开始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开始接触这本书以前,觉得哲学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它是一种很飘渺,离我们很远的一种东西,并觉得哲学很枯躁,很无味。 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很不理解里面的内容。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想不会有人会思考这两个问题吧,至少我没有。 但随即我被里面的哲学理所吸引了。 看着看着,有时甚至会怀疑我是否真的存在,从而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上留下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哲学,对世界的看法。 哲学本是枯燥的东西,但《苏菲的世界》却全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用生动的语言和奈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产生了一种阅读悬疑小说的心情。

  与其说在看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收眼底。 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许多哲学学派始祖苏格拉底。 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理解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__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__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__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本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 尤其是那个哲学宴气,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 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 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 被创造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 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 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 小说原本就是虚幻的,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 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小说中,体会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限度地去体会作者的原创动机。 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 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哪个版本是真?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它唤醒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 不要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Sophie)在古希腊语中(Sophia)有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关于智慧的童话故事。 以一位哲学老师给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教授哲学课为线索,贯穿了西方哲学的源起、演变和发展。

  最开始,阅读体验很平淡,就是一个叫苏菲的14岁小女孩马上就要过她的15岁生日,而她的父亲远在海外,突然她收到了匿名的函授哲学课程,开始教她从希腊-雅典的哲学萌芽开始学起哲学。 读者马上就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爸爸想以哲学课作为女儿的生日礼物嘛,不管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古典唯物主义原子论,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主义,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分类法的看法都透着一股“朴素”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但是通过这一段阅读,你会开始问自己,“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通俗的说,开始稍微严肃地考虑关于“三观”的问题了。

  就在你觉得这剧情不过如此的时候,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了。 苏菲发现有个叫席德的女孩也在跟他在同一天过生日,而席德的爸爸总是寄给她各种明信片,并坚持说她一定可以转交到席德的手上。 而苏菲也开始遭遇各种超自然事件,例如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在朝自己同时眨两只眼睛,抑或是在梦中拿到的席德的黄金十字架醒来后还握在自己的手上。 这一段的哲学课也进入中世纪阶段,神学家背景的哲学家希望通过哲学方法印证上帝的存在。 整个故事被盖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时不时还透出一丝诡异的色彩。

  接着,苏菲的哲学课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时的哲学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相信理性,被称为理性主义,代表者是笛卡尔,他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怀疑一切我们已得到的经验,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是具有理性的,要通过理性来检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强调我思故我在。 一个相信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等人,认为人的心灵是空白的,而思维是心灵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强调所见即所得,超出经验范畴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的,因而是无意义的。 与此同时,席德的父亲开始展现各种“神迹”,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乐,比如一夜之内将明信片从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过狗向席德说生日快乐等等。 就在周围的事物愈发向着非理性反经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终于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们是作为生日礼物被席德爸爸“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 这时场景切换,一个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一个讲义册,里面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的故事。

  在“文学作品”这个真相大白之后,故事分成了两条线。 苏菲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开始通过各种魔幻主义的方法学习近代、现代哲学,而席德则开始通过读苏菲的故事学习哲学。 后续的内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这个记录人类思考世界的发展史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人物发现自己是被“写”出来的创意才是本书的精髓。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读着苏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实也是个文学人物。 可是,读着苏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们,又是什么呢?

  《苏菲的世界》笔记

  暑假时就买了这本书,但是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的去读。 这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相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要有趣生动很多。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 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 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 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 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然是我思故我在。

  有点羞愧的是,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仍然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够完全理解。 可能是自己对于西方哲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不过,这依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这不是一本情节曲折离奇的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是这本书首先讨论的问题。 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下一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800字(《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
上一篇:《苏菲的世界》300字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