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10篇(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下册)

2022-12-01 02:37:1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呈献也有许多种,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和特色,我们顺德也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春节是广东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顺德的春节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就会去商场买过年的必需品,最少不了的就是红瓜子、开心果、龙江煎堆等.

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按照习俗是要送灶君上天,有的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一般都是一碗炒米,两片片糖和一些水果。 谢灶时用一个大盘子,装着祭品去拜。

置鲜花是家家必置的。 这时候,大家都会去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大多数是在农历的12月28日至到除夕都会举办。 到时候,数以千计的人都会去“行花街”。

到了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 这一晚,比较大的孩子就会帮忙“拜神”。 而小点的孩子就四处串门,跑去玩,大人做大人的,小孩做小孩的。 到了11点,那更是小孩们的天下了。 每个孩子都拿起挎包,跟着“大部队”去派财神了。 只要一听到哪家在放鞭炮,我们就立刻寻着声音赶紧去找。 找到后大喊一声“财神到!”大家就一窝蜂地跑进别人家里。 一边对人家说吉利的话,一边给别人财神纸,别人就会给你一封红包。 据说家里来的孩子越多,今年就会财源滚滚。

到了年初一,早上大人们匆匆忙忙地煮斋。 吃过斋后,便会有一些人来家里拜年,当人快要走时,我们主人家就会往别人的袋子里放慈姑和桔。 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一封红包。

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在一起聊天。 过了元宵节,春节就大概结束了!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 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 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 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又一个过年到了,每一个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己的老家过年。 在我们的家乡——磐安,还有一项祭祖的活动,更是千门万户都要举行的一种民风民俗。

在我国,祭祖的方式有许许多多种,有的以一个村为一个团体一起去,有的以同一种姓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还有的以一个家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 只要到了该祭祖的日子,大家就会聚集起来,到村里的某个地方祭祖,但我们的家乡祭祖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饭,就会开始做许多的事情。 首先是,在自己家祭祖,因为祭祖都是以近到远的。 所以先是在家里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进来,让他们坐在椅子上,然后,奶奶把他们爱吃的猪头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说这是给玉皇大帝吃的。 等他们吃好以后,就好了!”他们吃完后,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点燃后,给了我三根,我说:“为什么不给我六根呢?”单纯的我以为有六根就来年大吉利了。 此时此刻,在一旁的婶婶说了一句:“双数不吉利,大妞!”我当时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没多说什么。

不一会儿,家里的祭祖完毕了。 接着是去祭我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了,在那之间,我和奶奶折了许许多多的金元宝,折着折着,我便闹了笑话,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 我妈妈还笑着说:“你要是给他们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游玩吗?”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顿时我的脸就红了。 祭奠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为他们的“家”在山上,我们要走几千米才走到哪里,没有瓜果只有钱。 妈妈说;“只要有钱!他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所以就没带了。 走啊、走啊,终于到了,我们一家的祭祖活动也马上结束了。

这次的祭祖活动让我回味无穷,它既让我知道了家乡的祭祖活动的方式,又让我吃到了美味!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

说起我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 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 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 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 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

“春节”是一年中最欢快的节日,也是人们最惬意地时候,然而在这个节日中,它有许许多多的风俗。

给“压岁钱”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做“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 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将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可怕的野兽“岁”跑出来了,正巧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口水直流,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 “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 人们知道了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 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除了给“压岁钱”,在春节中还有人人重视的团圆饭。

团圆饭不同于平常的饭菜,除了菜品很丰富之外,还有象征意义。 例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芋头和腐竹象征着“富裕”,这些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 吃团圆饭时,每一个亲人都要到场,缺一不可。 长辈们还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不仅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风俗,更让远在四方的亲戚朋友都聚集了,让彼此间的血脉亲情更加浓厚了。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6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奇怪的风俗,比如:做香角子,系百索子,贴五毒之类的。 不过我不是个心细的人,自然做不了这些,我最感兴趣的自然就是吃粽子。

我记得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就是粽子。 总是忘不了那糯糯的口感和扑面而来的粽叶香气。 小时候的我,每到了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便眼巴巴地盼着妈妈做粽子,妈妈磨不过我的软磨硬泡,总是无奈的系上围裙,宠溺的说我是个小馋猫。 在粽子下锅后,妈妈都要抱着我与我讲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屈原大诗人遭奸人陷害,对当时朝廷充满了失望,然后就跳江自杀了,人们到江打捞他的尸体时并没有打到。 于是,人们就将粽子投入江中,喂江中的鱼虾,希望他们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

记得有一次,妈妈因为忙碌没有包粽子,我特别不高兴,故意在吃饭时把碗弄得直响。 妈妈有些无奈的看着我,忽然对我说:“想吃粽子,就去买材料自己包!”说罢,就起身开门走了。 回来后将材料都一一处理好,和我一同坐在客厅中,叫我手把手的包粽子。

想找两片大小相似的粽叶弄成一个小漏斗的样子,不过底部不可以留有孔。 再把水浸泡过糯米缓缓倒入其中,不过这一步还真不好弄,动不动就是粽叶松了或是压不实糯米,让人恼火得紧。 我只好找来回形针把粽叶固定好后再压入糯米。 接下来便是要更加小心的把粽子包成一个紧紧的立体三棱体,这也是最难的部分,我只好请妈妈帮我弄好。 看着不是由自己完全完成的粽子,心中便冒起了那么一丝丝的不服气,但还是把它压了下去。 找来针和线,开始进行最后的步骤,小心翼翼的将粽叶固定住后就大功告成了。 我和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入煮沸的锅中。 不一会,那记忆中的粽叶清香便扑面而来,我的眼睛也变成了弯弯的月牙。

这就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家乡的风俗,吃粽子!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7

家乡的春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可有些还是有区别的。

临近春节的时候,马路上,树上,商店前都张灯结彩;时不时还会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 各个超市里大人们老人们都在办置自家的年货,把超市挤得个“水泄不通”。 而孩子们则在外面成堆成堆地玩,好不热闹!

到了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就甭想睡好觉了,从晚上到早上这段时间就一直在放鞭炮,都没有消停会儿。 真正到了春节这一天,一定要早早的起床吃饺子,在每次吃饺子时,姥爷总是会跑下去放上一挂鞭炮才会上来。 这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工作飞鸿腾达。

吃完饺子后,便是我们小孩子兴的时刻了,那就是发压岁钱!姥姥姥爷坐在沙发上,而我们小孩子跪成一排各磕一个响头,大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疑惑地看着他们,没有得到答案,这时姥姥姥爷拿出了红包,我们笑着接了过来放到口袋里。 接到钱包的那一刻,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接着我们就出去拜年了。 出了门,就会看到地上都是红纸屑,看得眼花缭乱啊!遇见认识的老人就说“新年好啊,姥姥!”转到时间差不多时便回家了。

回到家便看到大人都在包饺子,我们也不甘示弱。 先洗了把手,再把袖子撸起来,戴上围裙,坐到椅子上,有模有样地向大人们学了起来。 我拿着擀面杖笨拙地擀皮儿。 刚开始擀地是奇形怪状的,但是慢慢地就圆一些了。 干完后就觉得好有成就感,但不幸的是我已经“面部全非”了。

我们吃饺子时,我竟意外地觉得这次的饺子异常的好吃,我吃了很多,弄得我还老打嗝。 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在夜空下放出的烟花光彩夺目,包含着我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希望。

想来想去春节便是我最想过而且过的最快乐的节日了!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 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 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9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炒东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包饺子;年初一,过大年”。 这妈妈家乡过年时老人都会这样告诉小孩的过年风俗。

妈妈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个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规距,在腊月初八时,春节就差不多开始啦!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腊八饭,俗话说得好:“吃完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在吃完了那极具特色的腊八饭后,大人们开始忙碌了,他们必须预备过年所有的东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时最自由。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灶饼,灶饼分为两种:甜的和咸的。 甜的馅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咸的则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 哇,一说到这个,整个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来了。 想想那个味,好像就在鼻间萦绕。 每到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开始和面,发面,等到面整理个发好已是下午。 她又把准备好的馅包进面里,做成饼状,一个一个的先放在锅里把两面炕成金黄 色,然后再放进蒸锅蒸二十分钟,这样灶饼才算做好。 按照风俗,第一个灶饼,我们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丢到灶里,敬灶王爷。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在农历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清除室内积尘,俗称“打堂廊灰”,二十五日与二十六日都是在为过年的年菜做准备。

“二十七,炒东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在农历二十七日时,每家每户都要炒花生、玉米一类的东西,到那时,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几个来吃。 农历二十八与二十九日,每家每户都要蒸馒头、包子,留到过年吃。

“年三十,包饺子。 ”包饺子要包“元 宝”,这样表示来年财源广进。 以前,在年三十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一个是烧炭火,三十晚上,火盆里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烧着。 另一个是打好水,水缸里的水必须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满缸才行。

这些都是老一辈的风俗,理应流传下来,但却因一些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一些传统逐渐成为了历史。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应该把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让过年更有年味,让传统节日保留传统的味道。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的家乡在浙江富阳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着城市没有的风味,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圆谱圆祠堂便是我们的大事儿一件。

从开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庆祝开工。 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热闹。 第一天早晨,礼数繁多。 先是宰猪宰羊,把猪和羊分别绑在两张凳子上,再用红色的红菱把它们的头绑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两边,像两个守门神一般。 更是有人用轿子抬着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后面跟着许多乐手,围绕着村子走一圈。 所到之处,就有许多人围观,不知有多热闹。 等这些全部结束后,又得放鞭炮。 中午,祠堂周围大摆宴席,邀请每家每户必须有一个人去吃午饭。 这一天,锣鼓喧天,鞭炮不绝,到处都摆满了小摊小位。 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趁着这几天,买一些好吃好玩的,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去玩,父母们也都不会责骂。

夜幕降临,祠堂的大戏台上,先表演的是我们村里的阿姨们精心排练的节目——锣鼓。 结束后,便是戏班子上台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弹唱,是老爷爷和老奶奶最喜欢的节目。 他们总是早早地搬来椅子,选好合适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会感到乏味。 尽管祠堂很大,但还是会被堵得水泄不通。 我们孩子就喜欢在祠堂跑来跑去玩游戏。

这些仅仅是第一日的场景。 一般来说,这样的盛事至少要持续三天,并且连续三年。 这几天,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总会叫来亲朋好友,一起吃饭。 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几桌呢,真是热闹非凡。 造祠堂的钱都是村民们自愿捐献的,多的达80万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 只要捐献超过2000元的人家,都会获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谱。

造祠堂圆谱不仅仅是一种民风民俗,更是象征着一个姓氏的繁荣与传承!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10篇

下一篇:抗击疫情征文800字最新精选5篇(抗击疫情的征文800字)
上一篇:秦皇岛晟泽会计服务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