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康熙清除鳌拜幕后推手的故事

2022-12-01 01:13: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4

  康熙幼年智勇双全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或许幕后的推手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康熙清除鳌拜幕后推手的故事。

  康熙清除鳌拜幕后推手

  玄烨继位后,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而已。 ”可见孝庄放手使用,四辅臣权力很大。 加之缺乏监督、约束的机制,辅臣中个别人逐步走上结党营私、擅权乱政之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某些政见不同,辅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步滋长,他联合遏必隆,扩展镶黄旗实力,擅杀朝中与自己存有积怨的满臣,专横跋扈的作风愈来愈显着。

  四辅臣于辅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然而对处理满汉关系,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官,使后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因满臣还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官密切合作,以致大大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臣信任,为非作歹,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 玄烨亲政前夕,已是“学校废弛而文教日衰”,“风俗僭越而礼制日废”,地方、朝中弊端丛生。

  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在继续任用辅臣的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禀照祖母慈谕,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

  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隆之女,选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鳌拜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进一步扩大实力,同时也是针对主幼臣骄的情况,对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家族予以荣宠的笼络措施。

  孝庄此举还改变了皇太极和福临时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惯例。 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满蒙贵族联姻政策,而是从巩固皇权、安定政局的现实需要出发,反映出这位杰出女性的战略眼光与灵活策略。

  玄烨大婚标志少年皇帝正在步入青年,其亲理政事已为期不远。 换言之,孝庄是以此为孙儿早日亲政制造舆论,打下基础。

  当鳌拜得知玄烨选后的结果时,因希冀落空,“心怀妒忌”,气恼万分,竟与遏必隆一起入宫“奏阻”。 这恰恰证明孝庄此步棋的巧妙:既分化了四辅臣,使索尼同鳌拜之间出现芥蒂,又促使索尼更为效忠皇室,增加了皇室的力量。 不过,从其后情况看,孝庄这时对鳌拜还未完全失去信任,仍希望他在辅臣任内能够善始善终。

  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圈换土地事件。 鳌拜在索尼、遏必隆支持下,将清朝入关初期圈占土地时分配给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强行互换,并再次圈占大量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加剧了满汉民族矛盾。 三辅臣还不顾玄烨的反对,矫诏将反对此举的大学士管户部事务苏纳海(正白旗)等三名大臣处死,造成一大冤案。 这一事件说明,鳌拜并未领会孝庄的包容苦心,在擅权乱政路上愈走愈远。 因此,孝庄也相应采取了进一步措施。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日,玄烨“躬亲大政”,辅臣“仍行佐理”。 孝庄特为孙儿收权安排一过渡阶段,以使他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让辅臣有个适应过程,将他们因交权而产生的失落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此次权力交接稳妥进行。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后,鳌拜成为首席辅臣,遏必隆对他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更加孤立。 玄烨亲政伊始,苏克萨哈请求“往守先帝陵寝”,以期迫使鳌拜、遏必隆也辞去辅政。 鳌拜为清除异已,独掌辅政大权,竟罗织苏克萨哈的“罪状”,企图将他置于死地。 尽管玄烨坚决反对,但鳌拜等不肯罢休,一连七日强奏,竟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

  苏克萨哈被清除后,鳌拜的权势进一步扩大。 他飞扬跋扈,“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甚至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 玄烨去海子(南苑)狩猎时,让随行的鳌拜奏闻祖母,鳌拜“乃不遵旨,反云皇上自奏”,全然不把玄烨放在眼中。 他的种种行径,已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 至此,孝庄终于作出决断,支持并指点孙儿拟定清除鳌拜集团的全盘部署。

  此前,玄烨已开始广泛求言,制造舆论,通过各种举措,纠正辅臣的种种失误与施政弊端,这使朝中人心振奋,玄烨威望日增,鳌拜逐渐孤立。 与之同时,玄烨在身边聚集起一批年轻的满族贵族成员,索额图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索额图为索尼之子,孝庄选中他的侄女赫舍里氏做皇后,加深了索尼家族与清皇室的关系,也加强了正黄旗对皇室的向心力,并影响到镶黄旗。 索额图对玄烨十分忠诚,在清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成为玄烨得力的助手。

  鳌拜集团附者甚众,盘根错节,已控制中央机构各要害部门。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孝庄帮助玄烨制定了“擒贼先擒王”,迅速打击主要党羽,震慑其他成员,稳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据此,玄烨命索额图秘密组织起一支善于扑击的少年卫队,又于行动前,有意将鳌拜的部分党羽遣往外地,以分散其力量。 可以肯定,玄烨还采取了其它一些周密部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旋即被卫队擒拿,其主要党羽也先后被逮捕归案。 考虑到鳌拜以往的功绩,玄烨对他予以宽大处理,免死,籍没家产,终身监禁;对其众多追随者,也只处死最主要的几人,其余一律宽免;就连遏必隆也被免罪,仅革去太师,后又给还公爵,值宿内廷,恢复对他的信任,从而团结了镶黄旗。

  清除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危险,踢开清朝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后,玄烨真正掌握了清朝大权。 他在“首崇满洲”的原则下,着力改善满汉关系,崇儒重道,发挥汉族官员积极性,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短短几年内,政局进一步稳定,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更广泛的拥护,经济也有起色,为其后平定三藩之乱,打下重要基础。

  铲除鳌拜集团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是玄烨君临天下后,祖母对他的一次关键性指导与帮助。 当时,玄烨年仅16岁,还缺乏足够的智谋与经验。 若无祖母的指教,他很难在亲政后第三年,便一举铲除这一把持朝政多年、势力颇大的宗派集团,稳妥、彻底,不留后患。 显然,鳌拜集团存在时间愈长,对清朝的危害愈大,势必积重难返;如果玄烨的治国方针受到阻挠,三藩之乱将更加旷日持久,康乾盛世的出现也会大大推迟了。

  对鳌拜集团的斗争过程中,孝庄、玄烨祖孙相互加深了解,感情更为深厚。 其间,玄烨表现出他那一年龄少有的胆略和杰出组织才能,使孝庄满意而欣慰;另一方面,玄烨也从祖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除去缜密的思想方法,坚决、果敢的作风外,对他印象最深的,是祖母对人处事宽厚豁达的态度。 正是在祖母的影响下,他处置鳌拜及其党羽时,运用宽严相济,打击面小,安抚、团结绝大多数朝臣的策略,收到人心安定、朝政稳固的效果。 孝庄的言传身教,使玄烨逐步具备了一代名君所应有的宽阔心胸与气度,这不仅在此次斗争中显示出来,在他其后的漫长统治岁月里,无论是平息党派之争,处理二废太子事件,或采取其它重要举措,这种方针、策略依然被保留下来。 足见孝庄的智慧、品德与作风,已经体现在孙儿身上,由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还需指出,孝庄指导玄烨宽大处理鳌拜集团,也是对当年两黄旗大臣同心合力,拥立幼主(福临)的回报,表明她为保护幼孙,并从清朝的长远统治计,不得不清除对她效忠多年的老臣时,仍旧手下留情。 作为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种做法尤为难能可贵。

  鳌拜人物评价

  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 ”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

  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等,“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 任意横行。 欺君擅权。 文武各官、尽出门下。 ”

  清-徐珂:“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 ”

  清-昭梿《啸亭杂录》:“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

  《清史稿》:“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 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 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於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 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 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於祸。 鼇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 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

  戴逸:“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 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 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 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 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 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 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而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

下一篇:中国明朝时期历史故事-冯胜的故事
上一篇: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楚国樵夫诱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