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故事(星期六义务劳动来历)

2022-11-30 22:30:3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3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指苏联劳动群众自愿为社会提供的无报酬劳动。 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所有,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而在苏联成立初期,这场劳动会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 下午,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回家了。 一股股炊烟伴随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城里各处飘起来,似乎在劝诱着人们,赶紧回家吧!然而,就在此时,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里,却活动着一些忙碌的人影。 只听见两台机车旁不时发出“叮叮噹噹”的敲击声,偶尔还有低声的谈话声。

  原来,这是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进行义务劳动,抢修两台坏损的机车。 这一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军的叛乱,内外夹击着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 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号召,倡议全体苏维埃公民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以革命精神从事每一项工作,共同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个机车库的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在星期六下了班也不回家,继续工作,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本已很疲劳了,半磅定量供应的面包,早已随着汗水蒸发了出去。 肚子饿得“咕咕”叫着,表示“抗议”。 然而,眼见两列军车因没有机车而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眼巴巴地盼着到前线去,人们又怎么能去理会肚子的“抗议”呢?

  深夜12点,两台机车修好了,军车在雄浑的《国际歌》声中缓缓驶出,工人们挥动着帽子,眼里流下了热泪。

  这件事情很快在喀山铁路分局传开了。 分局党委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工人们为了支援前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牺牲,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次体现。 他们决定在全分局推广这一做法,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六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

  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内忧外患,生产严重不足。 喀山铁路分局这一决定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前线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由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首创发起的、带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注意。 《真理报》、《消息报》等各大报刊进行了大量报道。

  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列宁从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立刻肯定了这一做法,称之为“伟大的创举”。 他号召全体青年团员都向喀山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 并于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劳动。 于是,一个由人民群众首创发起、由共和国领袖倡导和号召的带有共产主义奉献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广袤大地上开展起来了。

  苏维埃的简介

  苏维埃(俄文:совет 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 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由罢工工人作为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简称“苏维埃”。

  苏维埃本是俄文совет(英文: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 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当时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

  在中国的土地革命时期,对于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了,不仅绝大多数红色区域的农民始终不甚了解,就是相当多的共产党人也未必清楚。 据一直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的张国焘回忆说,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 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 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 这也是为什么在四面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就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而言,苏维埃的确是农民最喜欢的政府。

下一篇:关于从“流浪汉”到“第三帝国”总理的故事
上一篇:关于苏东坡游赤壁的上下五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