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故事(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2022-10-04 23:41:5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3

节省的故事(那些节约勤俭的故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度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对禁止餐饮糟蹋行动作出主要指导。他指出,餐饮糟蹋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尽管我国食粮生产连年丰产,对食粮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名人用实际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建立了模范,让我们重温那些厉行节约的故事,传承这一美妙德行。

节约勤俭是党的优秀传统

不论是在革命时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代,毛泽东都是节约勤俭的范例。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请求任何特别待遇,毕生坚持艰难朴实的生涯习惯。他的饮食可谓简略随便,一日两餐或三餐,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当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糟蹋。

他常说:“我们国度还不充裕,人民群众生涯还有一些艰苦,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

厉行节约勤俭,周恩来总理也是模范。他的饮食同样清资源网淡,从不糟蹋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清洁,最后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省觉得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节约勤俭的思想与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名贵的精力财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难斗争、披荆斩棘,最终率领人民克服贫穷、走向充裕。

节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崇俭戒奢、节约勤俭之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悠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就提倡节约勤俭。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提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荀子天论》讲“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在古代,节约勤俭常与社稷兴衰相接洽。据《二十四史晋书》,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的傅玄看到时俗非常奢靡,便上书朝廷说,食粮和绢帛的生产很不容易,人们不注意勤俭,必定会涌现断粮缺绢的时候。傅玄还表现,“奢靡之费,甚于天灾。”

到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代,节约勤俭的观念依然资源网受到倡导。李绅从“四海无闲田”的丰产气象里看到“农夫犹饿逝世”的残暴现实;将“盘中餐”的粒粒食粮与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接洽在一起,凝成了“粒粒皆辛劳”的名句,使那些不知珍爱食粮的人受到教导。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约破由奢。”李商隐在《咏史》中告诫当朝者应节约爱民。诗人纵贯历史长河,从前贤治国理家事件中,得出经验教训:节约勤俭与奢靡糟蹋为家国兴亡之症结。

节约勤俭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少文人墨客将节约勤俭融入到家风家教当中。

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贫寒。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认为意,开开心心肠吃了,并告知女儿简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吃完饭后,他还题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女婿回来后,对岳父的简朴之风与仁爱之心大为激动,便将此诗作为家训,于书房悬挂。

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也十分简朴,并把节省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俭示康》便是他联合自身阅历与认识所作。在文中,他自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侈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并教导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资源网,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康认为人廉明和生涯简朴而受后世夸奖。

在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中的“持躬”章节里,也说明了“俭”与“侈”对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节省就会有控制,有控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靡就会放纵,放纵则百恶都会跟从。

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今天,中华民族阅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难斗争过程,但戒奢以俭的道理并未过时。我们要持续弘扬艰难斗争、节约勤俭的优良传统,自觉养成节约勤俭的习惯,让厉行勤俭、反对铺张糟蹋的风气持续引领我们奔向更加美妙的生涯。


下一篇:吃柿子的好处(你听过一个柿子十副药吗?)
上一篇:快速瘦手臂呢(瘦手臂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