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鲨鱼(虎鲨鱼图片)

2022-12-13 03:59:4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4


鲨鱼

属于脊椎动物门软骨纲(Chondrichthyes)板鳃亚纲,海生,少数种类进入淡水,为一群游速快的中大型海洋鱼类。 、

鲨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头组织,外骨骼不很发达或退化,身体常被皮齿(质鳞),牙多样化,具有硬肌,但膜骨则永不存在,脑颅无缝。 上额由腭方软骨组成,下额由梅氏软骨组成。 最新研究表明,鲨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抗癌因子、角鲨烯、黏多糖等等。

有8目25科,约250~300种,我国海域约有130种。

六鳃鲨目

现存种很少,但广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结构原始。 鳃孔6~7个。 眼无瞬膜或瞬褶。 有喷水孔。 背鳍1个,无硬棘,后位,具臀鳍;胸鳍的中轴骨伸达鳍的前缘,前鳍软骨无辐状鳍条。 脊椎分节不完全,但椎体多少钙化,脊索部分或不缢缩。 吻软骨1个。 颌两接型,上颌以筛突和耳突接于头骨,不与舌颌软骨相连。 卵胎生。 化石见于中生代侏罗纪。

六鳃鲨

六鳃鲨是在澳大利亚珊瑚海1400米深的水下被发现的,六鳃鲨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一种鲨鱼,从两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起就没再发生什么改变。

六鳃鲨是一种大型鲨鱼,可以长到18英尺(5.5米),它们有一个别的鲨鱼没有的特技,就是能短时间改变身体颜色。 由于这种鲨游泳不快,它们就利用这种技能和背景混合起来,然后偷偷靠近游泳快的猎物。

六鳃鲨吃好多种动物,包括鱿鱼等头足类动物、虾蟹等甲壳动物、各种鱼、以及海洋哺乳动物,除非被故意激怒,否则通常对人无危险。 它们可以潜至6000英尺深(1,828.8米),夜晚追逐那些到表层进食的洄游猎物来到海洋浅层,所以它也是典型的昼夜洄游的动物。

六鳃鲨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 由于它们多数时间都呆在深海,对于这个种类的鲨的习性知道得不多。

六鳃鲨

灰六鳃鲨

灰六鳃鲨是六鳃鲨属下的一个物种,是六鳃鲨科中最大的,体长可达4.8米以上,性情凶猛。

灰六鳃鲨的牙齿灰六鳃鲨是卵胎生的,是六鳃鲨科中最多胎数的,约有22-108头幼鲨,每头约有70厘米长。 它们一般生活於水深多於90米的地方,最深的纪录可达1,875米。 与其他的深海生物一样,灰六鳃鲨会进行昼夜垂直迁移。 灰六鳃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如近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虹比岛、三藩市湾的蒙特里海底峡谷及挪威的峡湾口,我国常见于台湾基隆。 一般会在水深30米的地方出没。

具日夜垂直分布,白天栖于底层,晚上至上层觅食。 主要以其它小型鲛类、小型硬骨鱼类、甲壳类及乌贼等为食。 卵胎生,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可达650毫米,一胎可产下约22-108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60-70公分。 体长2米时性成熟。 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

灰六鳃鲨

皱鳃鲨

皱鳃鲨,皱鳃鲨科皱鳃鲨属的一种鲨鱼。 皱鳃鲨又名拟鳗鲛,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无亚种分化,有“活化石”之称。 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

皱鳃鲨鳃裂之所以比其他鲨鱼多,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栖息于深海环境,而深海环境的氧气浓度比较低,因此需要比较多的鳃裂来进行气体交换。

皱鳃鲨多栖息于深海,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世界但是十分零散。 皱鳃鲨妊娠期长且繁殖和生产率低,种群数量十分稀少。 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皱鳃鲨以鱼类和其他鲨鱼为食,其下颌开合灵活,能够将猎物整个吞下。

皱鳃鲨

皱鳃鲨

哈那鲨属

哈那鲨是有7个鳃的鲨鱼,有多个牙尖齿,齿的下部和有由一个主要牙尖和3~8个从中央向外的小牙尖组成。 主要牙尖的前面是一系列很小的小牙尖。 根为长方形并为扁平的。 上层齿却更小狭窄。 哈那鲨生活在凉爽的浅海中。

哈那鲨属,是六鳃鲨目六鳃鲨科的一属鱼类。 比一般鲨鱼多两个鳃裂,卵胎生,成熟时体型较大。

扁头哈那鲨

扁头哈那鲨是六鳃鲨科哈那鲨属的动物。 雄性体长150至180厘米,雌性体长192至208厘米。 身体为长梭形,头部宽扁,吻宽圆,眼长圆形,无瞬膜。 上下颌牙侧扁;上颌无正中牙,每侧有6个牙,细长外斜;下颌有1个正中牙,每侧也有6个牙,宽扁呈梳状。 头侧有鳃孔7个,后2个较小。 背鳍1个,起点与腹鳍后端相对。 尾鳍长,上尾叶窄,下尾叶宽。 体为灰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腹部、腹鳍和臀鳍浅褐色。

活动跟潮汐周期有关,游泳迟缓,性情凶猛,会成群猎食,伏击猎物,捕食鲨鱼、鳐、海豚、海豹、硬骨鱼类和哺乳动物的腐肉。 分布范围广,全球大部分温带沿海海域都有出现,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及东海一带。

扁头哈那鲨

扁头哈那鲨

七鳃鲨属

七鳃鲨属,是六鳃鲨目六鳃鲨科的一个属,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物种,结构保持了原始性,卵胎生的海洋鲨鱼。 七鳃鲨属是六鳃鲨科的一个属,结构原始。 鳃孔6-7个,眼无瞬膜后瞬褶,有喷水孔。 背鳍一个,无硬棘,后位,具臀鳍;胸鳍的中轴骨伸达鳍的前缘。 前鳍软骨无辐状鳍条。 卵胎生。 化石见于中生代侏罗纪。

尖吻七鳃鲨

尖吻七鳃鲨,六鳃鲨科七鳃鲨属的一种鲨鱼。 身体呈灰色、橄榄色或暗褐色。 幼鲨的鳍尖呈深色。 体型匀称且尾部细而长,因有六腮简称“六鳃鲨 ”或“七鳃鲨”而得名。 食硬骨鱼和乌贼等。 卵胎生,每产9~20仔。 最长约137cm,雄成鱼长约85cm,雌成鱼长89-93cm。

国内分布于南海、东海、黄海;国外分布于大西洋、地中海、西南太平洋(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东南太平洋(智利)、西北太平洋(日本,中国)。

底栖深水大型鲨,常在水深27~270m处,可下至1000m处,有时在近岸浅水。

尖吻七鳃鲨个体不小,最大可达到2米以上,在鱼类中属大个子了;然而,它性情温和,从不与同类争执。 它为“人”朴素,从不穿鲜艳或带花斑的“衣服”来炫耀自己。

尖吻七鳃鲨

鼠鲨目

鼠鲨目又称鲭鲨目,是侧孔总目中最大的一个目。 该目有7科,其物种鳃孔5对,背鳍2个,无棘,具臀鳍。

鳃孔5对,背鳍2个,无棘,具臀鳍。 眼无瞬膜或瞬褶。 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4个不钙化区无钙化辐条侵入。 颌舌接型,上颌仅以韧带连于头骨。 两颌前后方牙齿同形。

剑吻鲨科

剑吻鲨

剑吻鲨,有时也被称为欧氏尖吻鲛,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深海物种。 这种鲨鱼颜色是粉红偏白色的,翅膀显出蓝色,拥有富弹性的皮肤。 它是鲨鱼中最稀有的种类之一,没有人理解它为什么会长成这幅样子,它长长的鼻子对它捕食猎物根本就是一个障碍,但或许它可以帮助探测猎物的存在。

剑吻鲨有一扁长的吻,锋利及锥状的牙齿,非常适合来捕捉鱼类或撕开猎物。

栖所生态: 这是生态习性所知有限的一种底栖性大型鲨鱼。 大部分的记录显示其栖息于大陆斜坡约270-960公尺深的海域,但亦曾被发现于深达1300米深处。 最大体长可达385厘米。

巨口鲨科

巨口鲨科

巨口鲨

巨口鲨:全世界计1属1种。 体长4-5.5米,体重最重可达1吨(1215千克)。 头大嘴大,细牙成须状,和姥鲨科及鲸鲨科的鲨鱼一样,以过滤浮游生物为食物;口附近有发光器,可能用来吸引猎物。 尾长,但和长尾鲨科不同,上半叶上翘得较不明显。 体色呈棕黑色,腹部偏白色。 有别于鼠鲨目的其他种类,巨口鲨的吻部较圆润且不明显。

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栖息深度约5至1000米之间,以深海居多,故很少被捕获。 巨口鲨在1976年被美国海军第一次发现,从那之后,只出现过60次,可谓十分罕见。

巨口鲨

巨口鲨

锥齿鲨科

锥齿鲨科(Carchariidae):鼠鲨目的一科。 仅1属约6种。 体长一般2~3米。 大者6米。 卵胎生。 分布于西大西洋、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 中国产2种,性凶猛。

沙虎鲨

沙虎鲨,锥齿鲨科锥齿鲨属的一种鲨鱼。 体长,全长3-3.4米,体重,95-110公斤。 又名戟齿砂鲛、戟齿锥齿鲨,是一种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鲨鱼。 现正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不同的地方。 沙虎鲨的外表凶猛,但它们往往很温顺,除非受到挑衅,否则它并不带有攻击性。 食物主要有硬骨鱼(包括大海鲈)、其他鲨鱼及鱼、鱿鱼、蟹及龙虾。

沙虎鲨

沙虎鲨

鼠鲨科

尖吻鲭鲨

尖吻鲭鲨,又名灰鲭鲨,是鲭鲨科鲭鲨属的一种鲨鱼。 四种恒温鲨鱼之一,完全成长可达3-4米长,最重的达至800公斤,背部呈青色,复部则呈白色。 分布在温带及热带的离岸海域。 他们是远洋的物种,出没于海面至水深150米处。 他们很少会在水温低于16℃的地方出现。 尖吻鲭鲨的速度纪录为每小时50公里,它们可以跃起达9米高。

尖吻鲭鲨主要以硬骨鱼为食,包括鲭鱼、鲔鱼、鲣鱼及剑鱼,但亦会吃其他鲨鱼、鼠海豚科及海龟。

尖吻鲭鲨

尖吻鲭鲨

噬人鲨属

噬人鲨属,,是鼠鲨目鲭鲨科的一属鲨鱼。 它们是鲨鱼中最凶暴的,身长12米有余,血盆大口中长着锯齿一样的牙齿。 大白鲨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的成员。

它们速度极快,经常追杀海狮、海豹、鲟鱼、金枪鱼等大型海兽和鱼类。 大的噬人鲨饥饿的时候甚至袭击渔船和吃人。 噬人鲨嗅觉十分灵敏,尤其是对血腥味。 落水人一旦流血,附近的噬人鲨就会成群而至,结果可想而知,并不是所有的鲨鱼都吃人,吃人的鲨鱼只有少数几种。 广布各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噬人鲨(大白鲨)

噬人鲨亦称食人鲨。 为鼠鲨科噬人鲨属的大型凶猛鲨类。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 是掠食动物中体型最大者,也是对人类三大危险鲨鱼之一,袭人事件一般多发生在浅水沙滩。 模式种产地为地中海和大西洋。

大白鲨,又称噬人鲨,是最大的食肉鱼类,身长可达6.5米,体重3200公斤,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锯齿缘,呈三角形,牙长10厘米,大型进攻性鲨鱼。 但正因为其特别巨大型,可以认为已经是食物链最终极猎食者,即最高级消费者。

大白鲨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及温带区,一般生活在开放洋区,但常会进入内陆水域。 它们最喜捕食海豹、海狮,偶尔也会吃海豚、鲸鱼尸体。

大白鲨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的成员。 因此其生存非常困难,可以说每一只大白鲨的存在都是生命进化的奇迹,恰如白垩纪的恐龙一样。 由于大白鲨的数量正不断减少,濒临灭绝,故大白鲨现已被列为世界保护品种,禁止猎杀。

大白鲨

大白鲨

虎鲨目

虎鲨目,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一目。 包括现存的九种比较小的,生活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底的鲨鱼。 这些鲨鱼的长度在50-150厘米之间。

是一类中小型鲨,长可达1.5米,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 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 鼻孔具鼻口沟。

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热带与温带海区。 中国现有宽纹虎鲨和狭纹虎鲨2种。

宽纹虎鲨

宽纹虎鲨,亦称日本异齿鲨,中小型鲨鱼,喜栖于大陆架的边缘6~37米的海域,常出没于岩石及遍布海藻的海底。 可以用双鳍在海底“行走”。 体黄褐色,具深褐色宽横纹,在头后宽狭交叠。 分布于黄海及东海。 日本、朝鲜沿海也有分布。 化石见于侏罗纪。

宽纹虎鲨

佛氏虎鲨

佛氏虎鲨,俗名角鲨,分布于东太平洋区,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中部至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湾,肉食性,吃鱼类和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尤其是海胆、螃蟹等。

佛氏虎鲨

佛氏虎鲨

眶崤虎鲨

眶崤虎鲨是虎鲨属的一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的大陆架。 主要以海胆为食,卵生。 最大体长可达1.5米,眼部上方有较高的隆起,身上有暗黑色条纹。

眶崤虎鲨

真鲨目

真鲨目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软骨鱼纲的1目。 真鲨亚目有1科,24属近100种,中国现有11属30余种。

眼小,圆形 ,少数椭圆形。 喷水孔细小或消失。 鼻孔狭小,距口颇远。 口宽大 ,单齿头型,少数三齿头型。 背鳍2个,无硬棘。 尾椎轴上翘,尾鳍宽大,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 卵胎生或胎生。

双髻鲨

双髻鲨又称锤头鲨,是鲨纲、双髻鲨科鱼类的统称。 双髻鲨以其头部的形状而得名。 双髻鲨的头部有左右两个突起。 每个突起上各有一只眼睛和一个鼻孔。 两只眼睛相距1米。 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眼睛的分布对它观察周围情况非常有利。 双髻鲨不仅像人类一样拥有双眼视力(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在一起),而且它通过来回摇摆脑袋,可以看到周围360度范围内发生的情况。

2018年9月,美国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有一种窄头双髻鲨不仅吃肉,也以海草为食。

热、温带海洋。

双髻鲨

双髻鲨

角鲨目

角鲨目,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一目。 有3科21属87种。 背鳍2个,硬棘有或无;臀鳍消失。 鳃孔5个,椎体环型或多环型。 吻软骨1个。 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温水、冷水海区或深海。

角鲨科。 体长1米以上。 鳃孔5个,吻短或中长,眼侧位。 鼻孔距口颇远。 背鳍2个,各具1硬棘;胸鳍位于最后一鳃孔后面。 牙单齿头或多齿头型。 化石见于白垩纪。 有10余属约71种,中国现有8属4种,常见有白斑角鲨,长吻角鲨,短吻角鲨。 角鲨主要栖息在沿岸区域,主食小型鱼类,也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及环节动物和水母等。 卵胎生,卵大、卵黄管粗短,不与母体子宫壁相连。 肉质鲜美,产量大,主要 供鲜食,肝脏含油量颇高,较大个体的鳍可制成鱼翅。

白斑角鲨

白斑角鲨,,角鲨科角鲨属的一种鱼类。 白斑角鲨又名棘角鲨或萨氏角鲨,是一种很著名的角鲨属成员,分布世界上大部份的浅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温带的水域。 它们的特征是在两个背鳍上都有鳍棘,且没有臀鳍。

体细而延长。 头平扁而长,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 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短许多,尾基上方具一凹洼,尾柄下侧自第二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后止有1纵行突起。

白斑角鲨生活在西大西洋、东大西洋,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黑海,沿海岸线分布。 白斑角鲨浅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温带的水域,水深大约50-149米,适宜温度7-15摄氏度。 群居,群族达数百至数千条。 群族一般会由差不多体型及性别所组成。 它们以硬骨鱼、细少的鲨鱼及多种无脊椎动物为食物。 它们亦是其他大型鱼类、其他鲨鱼及水中的哺乳动物的猎物。

白斑角鲨

长吻角鲨

长吻角鲨,又名丰胴棘鲛,是角鲨科角鲨属下的一种鲨鱼,分布在北纬45°至南纬55°热带及亚热带海洋的大陆棚、岛基台及大陆坡上,水深至950米处。 它们一般可长达75厘米。

长吻角鲨是大型的角鲨属,吻长及起角,口细,只有约吻部的一半长度。 它们身体一般都没有斑点,背部呈珍珠灰色,腹部呈白色。 第一背鳍鳍棘是在胸鳍之上,鳍有白边。 它们以硬骨鱼,如鳕鱼、狗鱼、海鳗、灯笼鱼、头足纲及甲壳类为食物。

它们是卵胎生的,每胎约有4-9条幼鲨。

长吻角鲨

短吻角鲨

短吻角鲨,,角鲨科角鲨属的一种鲨鱼。 体细而延长。 头平扁,尾细长,吻短而圆钝,背视近弧形。 眼长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而具一缺刻,口宽,近于横列,背面暗褐色,腹面淡褐色,背鳍端部暗褐色,胸鳍和腹鳍后缘浅色。

主要栖息在沿岸区域,主食小型鱼类,也食软体动物、 甲壳类及环节动物和水母等。 卵胎生,卵大、卵黄管粗 短,不与母体子宫壁相连。

短吻角鲨

铠鲨科。 通常第一背鳍或第二背鳍无棘或隐藏,上颌牙细圆锥形,下颌牙宽,呈叶状,彼此相叠、边缘光滑或有细锯齿。 主要产于深海。 有 8属约12种。 中国有铠鲨和宽尾小角鲨产于台湾;唇达摩鲨产于南海。

铠鲨

铠鲨,铠鲨科铠鲨属的一种鱼类。 本鱼分布于西大西洋: 从新英格兰乔治亚浅滩至墨西哥湾北部。 东大西洋: 包括冰岛、苏格兰与爱尔兰的大西洋斜坡到摩洛哥、地中海西部、马德拉群岛到喀麦隆。

吻短,宽圆锥形。 唇厚有褶纹。 上下颌齿异形,上颌齿细窄,钩状;下颌齿大,宽叶状,齿冠三角形,具细锯齿缘。 两背鳍均无棘。 第二背鳍稍大于第一背鳍。 胸鳍短,后缘广圆。 尾鳍下时缺刻发达。 盾鳞低平,单棘突。 体灰黑或黑褐。 食用鱼,鱼肝可制成鱼肝油。 其肝油中的角鲨烯提取物的重要提供来源之一。

铠鲨

棘鲨科。 2背鳍均无棘。 上、下凳牙同型,均个数齿尖。 只有棘鲨属1属,2种。 棘鲨,台湾有记录,大西洋东北、地中海、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有分布。

锯鲨目

锯鲨目仅1科1属约13种。 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侧延伸游离如袍袖,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鳃孔5个,宽大,延伸至腹面 ;背鳍2个,无硬棘 。 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 我国有4种。 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大,为渔业捕捞对象之一。 东海产量较少,为底曳网兼捕鱼类。

六鳃锯鲨属

六鳃锯鲨属是锯鲨目锯鲨科下的一个属。 鳃孔6个,只1种,分布于非洲南部东南岸。

六鳃锯鲨

六鳃锯鲨属具有六个鳃裂,其他种类和普通鲨鱼一样,只具有五个鳃裂。

由于内嵌牙齿的锯形嘴(称为吻),这些锯鲨成为最与众不同的鲨鱼之一。 这一奇特的进化非常有效,这些鲨鱼用它在沙质或泥质的海底寻找食物,然后用它们的锯形嘴猛击将猎物打晕。 六鳃锯鲨是仅有的一种从乐鱶分离出来并具有六个鳃的鲨鱼,而不是一般的五鳃或七鳃。 某些种类的锯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特别是在日本。

分布:南部非洲东南部海岸以外的西印度洋。 其它的锯鲨品种在西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都有发现。 食物:硬骨鱼、小虾、鱿鱼。 繁殖方式:卵胎生。

六鳃锯鲨

长吻锯鲨

长吻锯鲨,锯鲨科锯鲨属的一种鲨鱼。 长吻锯鲨的吻突出成一长板,两侧有尖锐的齿,用以攻击猎物,类似锯,板中央有两条肉质触须,以探测猎物。 一般生活在海底40米处,以底栖生物和鱼为食物,分布在从南非到日本的广大海域。

长吻锯鲨

扁鲨目

扁鲨目是软骨鱼纲的1目,本目仅1科扁鲨科,1属扁鲨属约13种。 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侧延伸游离如袍袖,因而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鳃孔5个,宽大,延伸至腹面;背鳍2个,无硬棘。

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

扁鲨

扁鲨,是扁鲨科下的一种鲨鱼,扁鲨的外形与常见的鲨不同,它的身体平扁,很像一把琵琶,故也有人称其为琵琶鲨。

曾一度广布在大西洋东北部的海岸水域。 它们的身体扁平,胸鳍及臀鳍也很阔,可以将自己伪装成为海床的一部份。 它们的特征是有圆锥状的触须,背上没有刺及呈灰色或褐色,有一些深浅色的斑纹。 它们可以长达2.4米。

扁鲨平常不喜欢活动,披一身近似于环境的颜色,潜伏在海底,以逸待劳捕捉食物。 可一旦受到惊吓,则可借助其宽大的胸鳍既可“飞”又可“滑翔”,尤其是“起跑”速度非常惊人。 扁鲨是夜间活动的,会将自己隐藏在沉积中埋伏猎物。 它们主要吃底栖区的硬骨鱼、鳐科及无脊椎动物。 扁鲨早至古希腊时就已经被渔猎作为食物,并被当作安康鱼卖到欧洲。

自20世纪以来,频繁的渔业令它们的数量大减,现已从北部灭绝。 余下的群落也因繁殖率低而面临威胁。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故此将它们列为极危。

扁鲨

扁鲨

须鲨目

须鲨目,亦作须鲛目,其下再分成两个亚目,即喉须鲛亚目和须鲛亚目。

铰口鲨

护士鲨,中文名为:铰口鲨,隶属于须鲨目,铰口鲨科 ,铰口鲨属。 铰口鲨科全世界有3属3种。 体长3米,体重可至100公斤左右。 白天在海底或岩洞内休息,夜间捕食。 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嗅觉灵敏。 卵胎生。 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偶尔可见,在加勒比海地区最为普遍。

铰口鲨外形憨态可掬、性情温顺,是中大型水族馆中常见的鲨鱼品种之一。

铰口鲨小群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夜间生物,白天通常躺在沙质海底或躲进洞里休息,夜间出来捕食。 偶尔它们会使用强壮的胸鳍拖着自己沿海床行进,当然通常都是以传统的方式游动。 它们性情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鱼类(包括黄貂鱼)、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也会吃些藻类植物。 嗅觉灵敏。

铰口鲨

铰口鲨

须鲨科

日本须鲨

斑鳍鲨科

橙黄鲨

橙黄鲨,为橙黄鲨科橙黄鲨属的鱼类。 长度可达34厘米,繁殖是卵生。 分布于菲律宾吕宋北部以及广东沿海和海南岛、南海等海域,朝鲜。 一般生活于亚热带近海较深区域,180-190米深度。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是体形最小的鲨鱼。

鲸鲨科

仅1属1种,即鲸鲨Rhincodon typus。 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 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 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 牙多而细小,排成多行。 鳃裂5对,鳃裂基大,几乎达身体的背缘与腹缘,最后1对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 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在腹鳍前方,有臀鳍。 尾柄具侧棱,尾鳍呈新月形,下叶短于上叶。 如鲸鲨,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 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属大洋性鱼类。 每年五、六月洄游到我国北部湾。 广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我国各海区夏、秋季节都有分布。 性情温和。 由于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鲸鲨科

仅1属1种,即鲸鲨。 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

鲸鲨

鲸鲨,鲸鲨科鲸鲨属的鲨鱼。 鲸鲨仅1科1属1种。 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 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 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 牙多而细小,排成多行。 鳃裂5对,鳃裂基大,几乎达身体的背缘与腹缘,最后1对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 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在腹鳍前方,有臀鳍。 尾柄具侧棱,尾鳍呈新月形,下叶短于上叶。 如鲸鲨,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

属大洋性鱼类。 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主要分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各海区夏、秋季节都有分布。 性情温和。 由于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鲸鲨

鲸鲨

豹纹鲨科

仅1属1种,即豹纹鲨Stegostoma fasciatum。 体干圆柱状,尾部侧扁;体侧具明显之隆嵴。 头圆锥形,稍纵扁;头侧不具皮褶。

豹纹鲨,又称大尾虎鲛。 是豹纹鲨科又称虎鲛科(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须鲨目的其中一科)仅有的1属(豹纹鲨属)1种。 多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我国东海、南海。 生性羞怯,行动缓慢,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卵生。

它们性情温顺,喜欢在夜间活动,可自由穿梭在珊瑚礁穴中。 常单独生活,无袭击人类记录,很难饲养。 在水族馆中是珍惜名贵的观赏鲨鱼。

豹纹鲨

豹纹鲨‍

巨齿鲨

巨齿鲨,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大牙齿”。 这种鲨鱼平均14米长、40吨重。 已发现的巨齿鲨的部分椎骨化石与大白鲨相比大很多,推测它可能超过20米,重达70吨,但至今没有发现完整的脊椎骨骼化石证明其推测。 巨齿鲨也许是地球历史上已发现的咬合力最强的生物,最大咬合力推测为20吨,其口腔撕咬力量超过了霸王龙,可以很轻松咬碎鲸鱼的肋骨。 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掠食者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鱼类。 生活在15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到26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海洋顶级掠食者。 它们被很多古生物学家誉为地球史上最强悍的生物。

巨齿鲨

图片和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欢迎联系

下一篇:高会是什么意思(高会是什么意思饭圈)
上一篇:紫竹(紫竹半岛)